0
返回首页
1. 读东南亚部分区域图(图1)和苏门答腊岛传统民居图(图2),完成下面小题。
(1)
苏门答腊岛村镇的分布特点是( )
A.
全岛均匀分布
B.
多分布在沼泽地
C.
多分布在西部山区
D.
沿海、沿河流分布
(2)
对苏门答腊岛自然环境描述正确的是( )
A.
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B.
西部沿海多沼泽
C.
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D.
植被覆盖率低
(3)
聚落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其房屋的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无不深深打上自然环境的烙印。苏门答腊岛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是为了适应当地( )
A.
干旱少雨的气候
B.
高温多雨的气候
C.
寒冷干燥的气候
D.
多风沙的环境
【考点】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东南亚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 东南亚的湿热的气候与丰富的物产; 东南亚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
【答案】
您现在
未登录
,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单选题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撮罗子是鄂伦春等民族的一种圆锥形“房子”(如下图)。其盖造方法为使用木杆搭建骨架,夏季用桦树皮、草帘子,冬季用犴、狍等兽皮,做成自上而下一层压一层的围子,绑在木杆上,门帘则夏用草或树条编,冬用狍皮做成。撮罗子内部的中央空地作为烧火取暖和做饭的地方。完成下面小题。
(1)
“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即“使用驯鹿的人”和“山岭上的人”,由此推断,鄂伦春族的传统生产方式主要是( )
A.
泛舟捕鱼
B.
农耕定居
C.
山林狩猎
D.
草原游牧
(2)
下列“撮罗子”与当地环境及生产生活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①树枝搭建,就地取材②坡度较小,利于排雪③结构简单,便于搬迁④兽皮覆盖,利于散热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3)
“撮罗子”不会完全封顶,而是留有“天窗”,人们在撮罗子里生火做饭。“撮罗子”顶端冬夏均不遮盖,主要是为了( )
A.
通风采光
B.
增加美观
C.
观测天象
D.
预防积水
单选题
普通
2. 在横断山区东北部的高山峡谷中,藏族人民在河谷、半山、高山发展立体布局的农牧业生产,自古以来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他们往往将村落建在海拔2500—3000米的雨量充沛的半山台地上(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该地区各族人民形成平农平牧生活方式的主导因素是( )
A.
地形
B.
饮食习惯
C.
生产技术
D.
人口密度
(2)
与河谷相比,藏族人民多将村落建在半山,是因为( )
A.
地势更低平
B.
避免野兽侵袭
C.
不易受到洪水威胁
D.
交通更便利
(3)
碉房是藏族传统民居,墙檗用石头垒砌,墙体厚,窗户很小,主要原因是( )
A.
阻挡沙暴
B.
稳固墙体
C.
防风避寒
D.
防止雨水
单选题
普通
3. “珊瑚屋”是用珊瑚当墙,茅草搭建而成。数百年以来,广东省徐闻县海边居民采据珊瑚石,作为建筑材料,建进了大量的“珊瑚屋”。近十几年来,国家对珊瑚磁进行了保护,严禁采掘海中的珊瑚礁。目前,有关专家学者呼吁对现存“珊瑚屋”进行开发性保护。下图为徐闻县地理位置示意图及“珊瑚屋”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影响早期“珊瑚屋”建造的主导因素是( )
A.
气候
B.
地形
C.
土壤
D.
科技水平
(2)
下列关于“珊瑚屋”的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叙述,合理的是( )
①夏秋多台风,房屋结构低矮②冬季降雪丰富,屋顶斜
③春季西北风强烈,窗户小而低④气候湿热,墙体有孔隙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
目前,有关专家学者呼吁对现存“珊瑚屋”进行开发性保护的主要目的是( )
A.
进行民俗教育
B.
调节小气候
C.
减弱温空效应
D.
保护生物多样性
单选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