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中国文化趋向成熟、趋向精密化的阔大背景下,中国古代科技在宋代发展至“极盛”……宋代社会生产在大力推动下快速发展,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这一时期。丰厚的物质力量,为科技腾跃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这一时期哲学高度发展,思辨空前活跃,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发展科学技术,提供了强大的思维上的启迪。同时,宋政府对于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较重视,常常以奖励加以鼓舞。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1)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发展离不开水,材料一图A中的(古人类遗址)就是分布在黄河流域的古人类遗址;图B是唐朝时期发明并推广的(生产工具),这是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体现了古人的智慧:明代徐光启所著的(著作)分为农本、水利等大类,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位于非洲东北角的(古国名)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
(2) 依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技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用一例史事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宋代发展至‘极盛’”。
(3)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认识。
【考点】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古埃及文明; 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综合题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发现身边的历史

材料一   房山历史悠久,素来有“人之源”“城之源”和“都之源”的美誉。

人之源

城之源

都之源

A.周口店猿人遗址

B.西周燕都遗址

C.金代皇陵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A、B遗址中选择一处,仿照示例进行说明。

示例:都之源

金代皇陵,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九龙山脚下,是金代帝王的陵墓。1153年金朝将都城由上京迁往燕京,将帝王的陵墓迁移至此,北京成为金朝的都城。

材料二   1998年11月18日,房山区政府由城关街道迁至良乡政通路1号。

“区府东移”(手绘)

1992年,良乡城被列为北京市卫星城之一。是年11月,首都规划委员会正式批复良乡卫星城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将良乡定位为集技工贸、文化、科研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卫星城镇,面积34.36平方公里。1998年11月18日,房山区人民政府迁至良乡城。“区府东移”使良乡城成为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依据材料二,从地理和历史角度分析“区府东移”的原因。

材料三   2023年7月29日至8月2日,房山区遭遇了历史罕见极端强降雨灾害,面对灾情政府快速做出应对。

“23·7”防洪抗灾重大事件

●建立“1办25组”应急指挥体系,提前部署、提前预警、提前排查、提前转移、提前关停、提前布控。

●果断转移受威胁区域群众4.2万人,最大限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采用直升机、无人机投放、铁路公路运输、徒步背运等方式为山区受灾群众运输物资5800余吨。设置各级安置点89个,累计集中安置14976人,2.7万名投亲靠友人员全部妥善安置。

●在全市率先开发使用“特大自然灾害救助审核系统”,组织各类力量全力搜救被困人员,采取突击队、空降等方式进入失联村,8月3日实现所有失联村复联。

●完成拒马河、大石河46处占用河道障碍物和永定河主流区13.72万株林木清理。完成清淤、清垃圾、清河道、冲洗路面和四轮防疫消杀,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

●乡村道路、供排水设施基本恢复运行保障能力,受损电力、燃气、通信设施全部完成修复,受灾乡镇公交线路全部恢复通达,中小学、幼儿园全部如期开学开园。

——房山区《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

(3)依据材料三,说出应对“23·7”特大暴雨灾害,政府采取的防洪抗灾措施的特点。

材料四   2023年政府提出全力建设红色房山、活力房山、精致房山、大美房山、平安房山、幸福房山的“六大房山”建设。

“红色房山”是本色要求,更是方向引领。房山区拥有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十渡红色马安、接管北平干部良乡培训学校等富有特色的红色阵地;“红色背篓”“红色邮路”“红色天使”等房山红色故事;本土话剧《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有影响力的红色文化精品力作。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建设“六大房山”》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参加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为“红色房山”的家乡建设建言献策。
综合题 困难
2.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期

粮食

蔬菜

新石器时代

黄河流域:以粟为主。

长江流域:以稻为主。

黄河流域:白菜、芥菜等。

长江流域:葫芦、菱角、蚕豆。

商周时期

北方:小米、小麦等都有不同品种,并且出现了多种杂粮。

南方:有籼米、粳米、糯米等多种稻米和高产量的芋艿等杂粮。

陆生蔬菜有韭菜、萝卜等;水生蔬菜有莲藕、水芹等;仅《尔雅》记载蔬菜就有20多种。

两汉时期

增加了荞麦、青稞、糜子、高粱、多种豆类等。

天山南北的蔬菜和葱岭以西的紫葱(洋葱)等陆续传入内地。

——整理自林乃燊《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材料二   中国端午吃粽子的习俗最早记载在南北朝时期的《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予贮米投水以祭之。”而成书于日本平安时期(约唐朝后期)的《倭名类聚抄》记载五月初五吃粽子的屈原故事,无疑是由中国传入,并影响到日本的饮食习俗。

——摘编自李全根《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发展源流考》

材料三   宋代是我国饮食史上的一个盛期,汴京与临安食物的种类琳琅满目,“北麦南稻”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包子、饺子、烧饼、刀削面散布江南市镇。夜市通宵敞开,甚至可以边吃边坐而论道,探讨饮食玄妙哲学,也有喜谈性理的文人雅士作陪。

——摘编自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新石器时代到两汉时期有关“食”所体现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粽子作为端午节传统食物的意义。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是我国饮食史上的一个盛期”的原因。
综合题 普通
3. 九年级(1)班的同学们正在参观一场彩陶展览。请你参与,帮助他们解决参展中遇到的问题。

展厅一   【探源溯流】

                 人面鱼纹彩陶盆。人面鱼纹为人衔鱼形象,人面呈圆形,头戴三角形尖帽,口衔两条抽象化的鱼 。

展厅二 【鱼鸟相融】

鱼纹彩陶盆。泥质红陶,四鱼逆时针方向绕盆腹,构成连续的图案,呈游弋追逐之态

鸟纹彩陶钵。泥质红陶,上腹部绘写实的鸟的侧视形象。鸟纹俱全,生动流畅

鱼鸟纹彩陶瓶。泥质红陶,主题画面为鱼鸟共融。《山海经》中载炎帝后人“人面而鱼身”,黄帝之子“人面鸟身”

展厅三 【华夏之花】

花卉纹彩陶盆。出土于陕西省渭南市。泥质红陶。肩腹部饰一周蔷薇科抽象花卉纹

花瓣纹彩陶钵。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泥质黄褐陶,口沿及腹部饰黑褐色五瓣花纹,以圆点做花心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出土于甘肃省天水市。细泥红陶,瓶身通体饰黑彩抽象花卉纹图案

——摘编自陕西历史博物馆网站等

(1) 根据展厅一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面鱼纹彩陶盆出土于A、B中的何处,并说出该遗址名称。
(2) 根据展厅二材料并结合远古传说,说明彩陶纹饰反映出的华夏族形成的特点。指出考古发现、远古传说与真实历史的关系。
(3) 根据展厅三材料,指出三件文物的共同之处及其反映的中华文明特征。
(4) 综合上述材料,请为本次参观的展览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综合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