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家徽

国有国徽,校又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 我家竟有家徽。我们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但它却有不寻常的来历。

祖父在世时,滕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身高马大的男子汉,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着温饱。

牛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条人影窜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来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还在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等他们兄弟走了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 “你不用躲了,出来吧。”只见这时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来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布袋大米。

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 “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得残废不可。”

贼傻望着祖父,他不敢相信祖父就这样轻易地让他走,但祖父分明是平静地挥了挥手,贼便从水缸里爬出来,祖父又把那水淋淋得米袋子交给他说: “带上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贼要说什么,却眼眶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 “你拿这些钱去做个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得勾当了。”

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马上他醒悟猜到是那贼送来的,那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自此以后,我家门环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父亲他们感到奇怪,祖父便舒缓地向父亲弟兄们讲起鱼的来历。

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候着,

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祖父和父亲他们听着连连点头。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刻下的鱼替代好了。祖父并叮嘱他父亲兄弟们要保管好“鱼”,牢记这件事。

于是,我们家按照祖父的意思,每次做屋或换门时,都保留这鱼的图案。

它,自然而然地成了家徽。

(1) 请根据文章内容,依次概括故事主要情节。

——放贼——送鱼——

(2) 祖父把贼放走的原因最恰当的是( ) A. 贼人躲在水缸里,已经湿淋淋了,祖父不忍心。 B. 家里的大米比较多,少一袋没有关系。 C. 祖父希望贼人不要干伤天害理的勾当,多卖鱼过日子。 D. 战乱频繁的年代,宽容的祖父猜想贼也是遇到了困境,希望他改过自新,好好生活。
(3) 文中“祖父感到不安”的原因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担心贼人另有企图,还想偷粮。 B. 卖鱼是小本生意,十几条鱼不是小钱,担心对那户家人造成负担。 C. 卖鱼是小本营生,祖父担心那户人家被他们吃倒闭关门。 D. 没有足够的钱去付那十几条鱼。
(4) 文中“每次做屋或换门时,都保留这鱼的图案”的原因是( ) A. 安慰那贼人,希望不违亡人遗愿。 B. 鱼的图案画的精美,是我们的家徽,值得收藏。 C. 鱼代表曾经发生的偷盗事件,让后代铭记防盗窃。 D. 让父亲兄弟们记住这个故事,学会宽以待人,知恩图报。
(5) 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从细节描写中,分析说说被发现后,贼的心理。
(6) 祖父是个怎样的人? 请你结合文本分析祖父的人物形象。 (至少写两点)
【考点】
记叙性散文;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有亲情为家,有幸福感为庭。同学们以“家之情”为主题搜集了一篇美文,请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父亲的车后座 张风芹

①父亲节那天晚上,妹妹发过来一张图片,一个小女孩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妹妹说:“曾经,我们也这么小,父亲也这么年轻。”

②凝视那张图片,往日的时光如潮水一样涌过来,漫过心海。

③从有记忆开始,父亲就有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那时候父亲在县城做木材生意。县城十天两个集,每逢集日,天还不明,父亲就𨀣上那辆破自行车,颠簸在蜿蜒的乡间小路上,一去就是一整天,将近半夜才能回家,一年四季,风雨无阻。那时候我们都太小,根本不懂得父亲的艰辛,我们期盼的是父亲自行车后座上带回来的东西。最喜欢夏天,父亲会给我们带回来各种水果,桃、李、杏、枣、香瓜……年幼的我们只懂得填满我们贪吃的嘴,哪里知道那是父亲用省下的午饭钱给我们买的。那些水果是商贩散集后处理的,成堆康价卖。就为能买到这些别人看不上的瓜果,父亲要在集市上忍饥挨饿一整天。

④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不只承载着他的劳苦,更承载着我们的快乐与幸福。

⑤上小学的时候,我每个学期都会参加一次乡联校举办的抽考比赛,每次都是父亲用自行车带上我去考试。那一天的父亲显得特别精神,平日里下巴上密密麻麻的胡渣跑得无影无踪,干裂、粗糙得像松树皮的双手洗得发白。他挨上雪白的衬衫,蹬上一双崭新的千层底布鞋。父亲载着我一路颠簸,那条长长的土路,颠簸出我心里的感动,好几回我都忍不住靠着父亲的后背,父亲的后背真硬啊!那时,父亲正年轻。

⑥等到我去镇上读了中学,开始住校。父亲的破自行车也换成了崭新的大金鹿,那亮晃晃的自行车让我骄傲了好久。父亲去镇上的时候就会顺路绕到学校门口等我放学,崭新的自行车后座上带着给我的衣服被褥,或者草席蚊帐。等我放学后飞快地跑到父亲面前,父亲就会变戏法般从衣兜里掏出来一个大纸包,大纸包里常常是两个香喷喷的羊肉大包,或者两个墩满芝麻的吊炉烧饼。虽然我不忘把包子烧饼举给父亲一个,可是父亲却从来都不舍得咬上一口。

⑦结婚后,我们住在县城的出租屋里,冷暖温饱依然让父亲牵肠挂肚。每年,麦子收了,父亲送来麦仁和白面,说新麦子格外好吃;玉米长成了,送来成袋的埱玉米,说孩子们都爱吃这口;树上新打下来的红枣,地里刚摘的毛豆,母亲腌的咸鸭蛋,刚开封的西瓜酱……近四十里的土路,父亲蹬着那辆由新变旧的自行车,一样一样都给我们送到了跟前。我常常心疼不再年轻的父亲,忍不住埋怨他:“蹬车这么远,路又不好走,何必非要送来呢,等我们回去再吃也不迟啊!”父亲不生气,一边逗弄着孩子一边说:“我想来看看孩子了,这一点儿路算个啥!”我忍不住鼻子酸酸的,两眼含泪,坐在父亲车后座的一幕菲情景又浮现在眼前。我真想再回到小时候,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和父亲一起回家。

⑧父亲老了,蹬自行车费力了,就换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这次后座特别宽敞,可以带上母亲一起来城里看孩子。父亲高兴地对我们说:“你们放假的时候,我来接你们回家吧! 这车后应像沙发一样舒服呢!”

⑨可是,我们还没来得及坐上那像沙发一样舒服的车后座,父亲就和我们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悄悄地离去了,留下那辆新崭崭的三轮车和邢辆破自行车默默地停放在老院里。

⑩父亲,今夜有月,月明风清,梦里,驾上您的三轮车再来看看吧,我想您的车后座了。

(选自《特别文摘》,有改动)

阅读困惑:

作者为何如此想念父亲的车后座? 在父亲的车后座里,“我”获得了什么?

解决困惑:

(1) 【步骤一:梳理情节】本文以深情的笔触回忆了与父亲的车后座有关的几件事以及“我”的情感态度变化,请你将以下折线图补充完整。

(2) 【步骤二:品读细节】文章感人的力量,来自不事渲染、本色呈现的细节。研读文章细节,品读父亲形象,完成以下攻略手札。

细腻的语盲,丰富的形象-细节品读攻略手札

A.那一天的父亲显得特别精神,平日里下巴上密密麻麻的胡渣跑得无影无踪,干裂、粗糙得像松树皮的双手洗得发白。他换上雪白的衬衫,蹬上一双崭新的千层底布鞋。

⑴ [描写之妙]请你对 A 句的人物描写进行品读,分析父亲此时的心理。

B.等我放学后飞快地跑到父亲面前,父亲就会变戏法般从衣兜里掏出来一个大纸包,大纸包里常常是两个香喷喷的羊肉大包,或者两个撒满芝麻的吊炉烧饼。虽然我不忘把包子烧饼举给父亲一个,可是父亲却从来都不舍得咬上一口。

⑵ [用词之准]精准的用词往往直达作者的内心世界。请运用抓关键词的方法品读B句,感受父亲的形象。(至少分析两个关键词) 

C.父亲不生气,一边逗弄着孩子一边说:“我想来看看孩子了,这一点儿路算个啥!”

⑶[语言之情]朗读演绎是迅速进入角色内心的有效方法。请你为C句做朗读设计,并阐述理由。

(3) 【步骤三:解决困惑】综合以上探究,解答前面提出的阅读困惑。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班级公众号将推送主题为“人间至情——友情”的文章,请你参与推送策划活动。

旧宅院中的老朋友 臧小平①

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我家一直住在四合院中。在这已有八九十年历史的老宅院里,父亲接待过多少挚友与宾朋,这儿又发生过多少感人动人的故事,我已无从计算并将其大部分淡然遗忘,但是,随着日月的流逝却愈来愈深刻地感动着我的,是父亲暮年对这群鸟儿的一腔真情。(批注一:为何这份感动会越来越深刻?)

整整四十个寒来暑往,这群麻雀一代代痴心不改地依恋着我家的小小庭院。每天清晨,曙光初照,它们叽叽喳喳的欢闹,便打破了院中的寂静。在这些小生灵的眼中,这朴素的旧宅院无疑是它们美好的天堂:这儿有翠竹摇曳,这儿有鲜花怒放,这儿有可供嬉戏的园地和倚偎歌唱的枝头,这儿更有我的父亲珍爱呵护它们的一片深情。正是这位可敬的老人,怀着那颗善良挚爱的心,与麻雀们结下了一段历经长久的不解之缘。多少年来,不畏风霜雨雪;不论多忙多累,不管身体好坏,年迈体衰的父亲,每天必亲自按时为他的朋友们送食送水:细心地掰碎一日三餐从自己口中省下的馒头米饭,撒在鸟儿们容易发现的地方;再将天天更换的一碗清水,弯腰放在翠竹掩映的黑土地上。天降大雪,老人怕麻雀看不到食物,便小心翼翼地用扫帚一下下扫出一片空地;暴雨倾盆,父亲打着那顶半旧的塑料雨伞,将“饭场”移到南房檐下的青石台阶。这些原先一见到人影便“呼”地四散而飞的麻雀,渐渐地,遇人不再惊惶地闪进东屋窗前的竹丛,而是打个转转,像害羞的小姑娘暂避片刻,随即便依然落在地上,寻寻觅觅地蹦来蹦去。到后来,一到“开饭”时间,它们就像嗷嗷待哺的婴儿一般聚拢来,不等喂食的父亲走开,便迫不及待地从屋檐上、绿树间飞下来,饱餐一顿。(批注二:____)“酒足饭饱”之后,它们亲热地围着老人飞翔,无忧无虑地游戏在花丛中,放歌在绿叶间。因为,这儿是它们的乐土与家园。望着这些成为老朋友的小小生灵如此欢乐,父亲饱经沧桑的脸上,便会浮现出由衷的笑容,这群徜徉在旧宅院中的小客人,为父亲忙碌的晚年生活,带来多少生机与情趣。

父亲对麻雀们的爱是发自内心的。他曾对我说过这样的话:“有人喜欢将小鸟关在笼子里,用精美的食物喂养,以博得它们动听的歌唱。但是,在我听来,这歌是悲歌! 是失去自由后悲惨的歌哭!”我至今记得十多年前,还在上小学的女儿,在院中发现了一只蹒跚试飞的雄雀,缺少玩伴儿的她,欢天喜地地准备了一只大盒子,想把这只小麻雀养在里边。父亲看见了,严厉地制止了悲剧的发生,当下就三令五中,不准家中任何人惊扰这只可怜的小鸟。老人轻手轻脚地在它藏身的花丛边撒了食物,搁置了清水盆,关切地站在卧室里的窗前,向外眺望雏雀的动静。(批注三:动作描写,展现父亲对小麻雀的“一腔真情”。)直到下午,连午觉也没睡好的父亲,亲眼见到焦急的老雀将自己的爱子带飞回果中,才放下心来。父亲的心与鸟儿们的心是相通的呵!

1995年以后,父亲多次重病住院。因为旧宅院阴冷潮湿的环境实在不适于老人养病,父亲出院后,搬到了组织上为他借来的楼房中。一别几载。但是,小麻雀已成为父亲心头永远的挂牵。他总是隔三差五地亲自往旧宅院打电话,写便条,询问“麻雀替我按时喂了没有”。即使是在病情危重的时刻,他也忘不了再三嘱托身边的亲人,照顾好他的这些老朋友。今年初,旧宅院终于迎来了拆迁的消息。哪里是麻雀们新的乐园新的家,成了父亲和我们心头的忧虑与牵挂。我想,父亲那颗挚爱老友的拳拳之心,一定在期盼着鸟儿们神州处处可为家的那一天吧!(批注四:小麻雀是病重的老父亲心头永远的牵挂,多么感人的情谊啊!)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问过自己:这些极其普通的小麻雀,既无华美的外表,又无黄莺、百灵样的婉转歌喉;(批注五:对比手法,目的是写出麻雀极其普通的特点。)论身份地位,它们是鸟类家族中最不起眼的平头百姓,父亲何以在人们提出“热爱鸟类,热爱大自然”号召的数十年前,便开始对它们倾注了如此厚重的关爱与真情? 后来,在我目睹和联想起父亲曾经对那么多的人和事,付出过那么多同样的真情与爱心,我懂得了,老人的这些行动,这份情感,是他人生本色的自然流露,来源于他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整个世界的胸襟! 这几年,已近百岁的父亲多次对我讲,他一直想写一篇关于麻雀的文章,他有许多鲜活的素材酝酿已久。就在不久前,母亲整理父亲的床头柜时,发现了老人用已经颤抖的笔迹,写在稿纸上的这篇文章的标题:

《天地为笼交麻雀》——解题:“交”,交友也。

这是何等的气魄! 何等的深情! 如果父亲的这个夙愿能够在他笔下实现,它一定会是一篇极其真挚感人的美文。因为,父亲对这群老朋友经久不变的爱,是那样的深。

【注释】①减小平是著名作家、诗人臧克家长女。

(1) 勾画体现时间、地点、心情的词语,有助于明确主要事件,梳理出文章的思路。请将下表补充完整。

时间

地点

父亲为麻雀所做的

父亲的心情

四十年来

每天亲自按时为麻雀送食送水

快乐、幸福

“我”家的小庭院

由担心到放心

1995年以后

借来的楼房

电话,写便条,嘱托亲人喂食麻雀

(2) 请根据文章内容,选出批注不恰当的一项,并进行改正。

A.批注一     B.批注三     C.批注四     D.批注五

批注不恰当的一项是(填选项),应改为:                  

(3) 请你任选角度(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补全批注二,为第二段画横线的语句写一个赏析式批注。
(4) 同学们准备为这篇文章配上朗读音频,下面对文章的朗读设计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朗读第一段时,适宜用略缓慢的语速,深情的语调,引出后文令人感动的回忆。 B. 朗读第三段第二句父亲对“我”说的话时,适合用下抑的语调,急促的语速,读出父亲的谴责。 C. 朗读第五段时,要读出“我”对父亲的钦佩与赞美。“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整个世界”中的三个“热爱”应该读重音,读出内心的感动。
(5) 文章结尾写“父亲对这群老朋友经久不变的爱,是那样的深”,父亲对这些“最不起眼”的鸟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的原因是什么?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活动中,小语搜集了下面这篇名家散文,邀请大家和他一起阅读探究。

温 馨 
梁晓声

①那夜失眠,倚床而坐,将台灯罩压得更低,吸一支烟,于万籁俱寂中细细筛我的人生,看有无温馨之蕊风干在我的记忆中。

②从小学二三年级起,母亲便为全家的生活去离家很远的工地上班。每天早上天未亮便悄悄地起床走了,往往在将近晚上八点时才回到家里。若冬季,那时天已完全黑了。比我年龄更小的弟弟妹妹都因天黑而害怕,我便冒着寒冷到小胡同口去迎母亲。从那儿可以望到马路。一眼望过去很远很远,不见车辆,不见行人。【A】终于有一个人影出现,矮小,然而“肥胖”,那是身穿了工地上发的过膝的很厚的棉坎肩所致,像矮小却穿了笨重铠甲的古代兵卒。断定那便是母亲。在路灯幽蓝清冽的光下,母亲那么快地走着。她知道小儿女们还饿着,等着她回家胡乱做口吃的呢! 于是边跑着迎上去,边叫:“妈! 妈……”

③如今回想起来,那远远望见的母亲的古怪身影,当时对我即是温馨。

④小学四年级暑假中的一天,跟同学们到近郊去玩,采回了一大捆狗尾草。采那么多狗尾草干什么呢? 采时是并不想的。反正同学们采,自己也跟着采,还暗暗竞赛似的一定要比别的同学采得多,认为总归是收获。母亲正巧闲着,于是用那一大捆狗尾草为弟弟妹妹们编小动物。转眼编成一只狗,转眼编成一只虎,转眼编成一头牛……她的儿女们属什么,她就先编什么。之后编成了十二生肖。再之后还编了大象、狮子和仙鹤、凤凰……母亲每编成一种,我们便赞叹一阵。于是母亲一向忧愁的脸上,难得地浮现出了微笑……

⑤如今回想起来,母亲当时的微笑,对我即是温馨。那些狗尾草编的小动物,插满了我们破家的各处。到了来年,草籽干硬脱落,才不得不一一丢弃。

⑥上了中学的我,于一个穷困的家庭而言,几乎已是全才了。抹墙,修火炕,砌炉子,样样活都拿得起,干得很是在行。几乎每一年春节前,都要将这个破家里里外外粉刷一遍。今年墙上滚这一种图案,明年一定换一种图案,年年不重样。冬天粉刷房子别提有多麻烦,再怎么注意,也还是会滴得到处都是粉浆点子。母亲和弟弟妹妹们撑不住盹,东倒西歪全睡了。只有我一个人还在细细地擦、擦、擦……连地板都擦出清晰的木纹了。第二天一早,弟弟和妹妹们醒来,看看这儿。瞅瞅那儿,一切干干净净有条不紊,看得他们目瞪口呆……

⑦如今想来,温馨在母亲和弟弟妹妹眼里,在我心里,他们眼里有种感动,我心里有种快乐。仿佛,感动是火苗,快乐是劈柴,于是家温馨重重。尽管那时还没生火,屋子挺冷……

⑧参加工作了,将老父亲从哈尔滨接到北京。十几年的一间筒子楼宿舍,里里外外被老父亲收拾得一尘不染。经常地,傍晚,我在家里写作,老父亲将儿子从托儿所接回来。但听父亲用浓重的山东口音教儿子数楼阶:“一、二、三……”所有在走廊里做饭的邻居听了都笑,我在屋里也不由停笔一笑。那是老父亲在替我对儿子进行学前智力开发,全部成果是使儿子能从一数到了十。

⑨有天下午我从办公室回家取一本书,【B】见我的父亲和我的生子相依相偎睡在床上,我的儿子的一只小手紧紧揪住我父亲的胡子——他怕自己睡着了,爷爷离开他不知到哪儿去了……那情形给我留下极为温馨的印象。

⑩后来父亲患了癌症,而我又不得不为厂里修改一部剧本。【C】我将一张小小的桌子从阳台搬到了父亲床边,目光稍一转移,就能看到父亲仰躺着的苍白的脸。而父亲微微一睁眼,就能看到我。十月的阳光照耀着我,照耀着父亲。他已知自己不久于世。然而只要我在身旁,他脸上必呈现着淡对生死的镇定和对儿子的信赖。一天下午一点多我突觉心慌极了,放下笔说:“爸,我得陪您躺一会儿。”尽管旁边备有我躺的钢丝床,我却紧挨着父亲躺了下去。并且,本能地握住了父亲的一只手。五六分钟后,我几乎睡着了,而父亲悄然而逝……

⑪如今想来,当年那五六分钟,乃是我一生体会到的最大的温馨。感谢上苍,它启示我那么亲密地与老父亲躺在一起,并且握着父亲的手。真的感谢上苍啊,它使我们父子的诀别成了我内心里刻骨铭心的温馨……

⑫温馨虽融解在日子里了,却并没有消亡,而是在光阴和岁月中渐渐沉淀,等待我们不经意间又想起了它。

(1) 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面表格。

时间

温馨的画面

动人的情感

小学二三年级

对家人的惦记

小学四 年级暑假

母亲用狗尾草给“我们”编小动物

上了中学

夜里“我”一个人将粉浆点擦干净

参加工作了

父亲用浓重的山东口音教儿子数楼阶

对孙辈的慈爱

有天下午“我”回家取书

后来父亲患了癌症

刻骨铭心的温馨

(2) 小语觉得这篇文章非常适合朗读,请你在上文画横线的【A】【B】【C】三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仿照示例,进行两处朗读设计。

语句:仿佛,感动是火苗,快乐是劈柴,于是家里温馨重重。尽管那时还没生火,屋子挺冷……

朗读设计:重音落在“火苗”“劈柴”上,读出“我”给家人带来的快乐和感动;“重重”语速稍慢,语音延长,强调家中充满了温馨。

(3) 本文末写到了与亲人的诀别,小语想到课文《秋天的怀念》和名著《朝花夕拾》中都有与亲人诀别的内容,但作者的感受不同,邀请你一起探究。

原文摘录:

真的感谢上苍啊,它使我们父子的诀别成了我内心里刻骨铭心的温馨……

——梁晓声《温馨》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地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衍太太说。

“父亲! 父亲!”我就叫起来。

“大声! 他听不见。还不快叫?!”

“父亲!!! 父亲!!!”

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

“叫呀! 快叫呀!”她催促说。

“父亲!!!”

“什么呢? ……不要嚷。……不……。”他低低地说,又较急地喘着气,好一会,这才复了原状,平静下去了。

“父亲!!!”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

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鲁迅《朝花夕拾》


作者情感

分析原因

梁晓声与父亲的诀别

刻骨铭心的温馨

“我”在父亲临死前陪伴在他身边,紧挨着他躺下,握住他的手。最后父亲平静地离去, “我”感到温馨。

史铁生与母亲的诀别

悔恨悲痛

鲁迅与父亲的诀别

我的感受

(4) 小文推荐本文为七上第二单元的拓展阅读材料,你赞同吗? 请结合文章内容,参考单元导语,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单元导语

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