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1月,汽车厂建设被列入苏联援华156项重点建设项目。1953年6月,毛泽东签发《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指示》。《指示》指出要发挥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学习苏联先进经验,掌握技术。《指示》通告全国全力支持一汽的建厂,也暗示了一种要动用一切可动用的资源投入汽车工业建设的举国体制已开始酝酿。

——摘编自关云平《中国汽车工业的早期发展》

材料二   聂荣臻回忆,“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经常引起我们不安的是,我们在军事技术方面远远落后于敌人。……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国外先进成果,走自己研制的道路。”1958年6月,毛泽东指出:“原子弹就那么大的东西,没有它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我看有十年功夫完全可能。”

——摘编自袁和平《“两弹一星”筑就大国地位》

材料三   2023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国具备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但是,依然面临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问题。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应对国际激烈产业竞争新环境、引领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摘编自张开、高鹤鹏《新质生产力的三重逻辑》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述我国汽车工业起步的主要时代背景。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我国“两弹一星”主要成就,并归纳“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重要历史意义。
(3) 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汲取历史经验,请对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建议。
【考点】
“两弹一星”; 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综合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鲜战争结束后,毛泽东在那段时间里常常把这样一些话挂在嘴边:“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出于对增强国防力量的考虑,中共领导人改变了原来与民休息、先农轻、后重工的思路,将重工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毛泽东在谈访苏体会时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历史就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经验,我们可以用他们的经验”。“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了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建设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苏联过去所走的道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

——摘编自张占斌《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政治经济学解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建国初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两个“一五计划”重工业方面的成就。

材料二   1964年6月29日,中国就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自行研制的地地导弹。同年10月16日,随着一阵惊天动地的巨响,罗布泊上空升腾起一片壮美的蘑菇云,凝聚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广大科技人员、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无数心血和期望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同一天,新华社播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阐明了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万能,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的坚定立场。核武器的研制,真正有大用途的是在导弹上装核弹头。经过广大核科研人员的奋力拼搏,解决了原子弹小型化等重大难题。1966年10月27日,西北综合导弹基地沙漠戈壁的深处一朵扶摇直上的蘑菇云,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导弹核试验的圆满成功。在自己国土上用导弹进行核试验,并且一次就百分之百地成功,这在国际上是一个重大创举。

——程立、郭秋琴《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及其主要经验》

(2)下列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错误”;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未涉及”。

A.我国的导弹、原子弹的研制都是在上世纪70年代取得的成就。________

B.邓稼先为原子弹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________

C.《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展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诚意。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两弹”研制成功的意义,并指出其重大创举。

材料三   我国传统的科技体制效仿苏联模式,是计划经济时代下的产物。虽然它显现出集中力量重点攻关的优势,尤其是实现了国防高科技历史性的突破,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发展,传统的科技体制过分强调科技行政化,管得过死,不利于科研单位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挥。同时,由于科研机构与企业分割,“长期存在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导致科研成果不一定符合市场的需要,不能够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对此,中共中央从1984年开始对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摘自周士跃《论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理论意蕴与价值》

(4)根据材料三,归纳1984年改革前我国科技体制优势与弊端。
综合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