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 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 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 , 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①一律是玻璃的, 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 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②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 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③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 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在城隍庙里燃起火判,火舌从判官的泥像的口、耳、 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④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 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式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 下列对文中划横线字词的分析与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处划横线的三个字词不可以互换。 B. ②处的“也”字去掉,表达的意味有细微差别。 C. ③处的“可不”比“绝不”更亲切;更口语化,更合乎语境。 D. ④处的“轻易”移到“不”后面不影响意思表达。
(2) 语段中画横线部分,都有“像”,说说二者的不同。

 ①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

 ②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带小 铃的纱灯。大家还吃汤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考点】
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 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语言文字运用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3. 语言文字运用II

其实,腊八节是地地道道的中华本土节日,起源于      。据《礼记》《史记》等汉代以前的历史文献记载:在先秦时,“腊”与“蜡”相通用,意思就是“猎”,即到野外猎取禽兽,以供祭祀之用。从4千年前炎帝神农氏起,每年都搞“腊(蜡)日祭”,以报天地。先秦时腊祭日在腊月中的某一天,并不固定,汉代后腊祭日是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      , 因此也有人据此认为腊八节是在南北朝时定形的。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腊(蜡)”在上古还有另外两个意思:一是“接”,即新年旧年相交接时,故举行大祭以报功;二是“索”,绳索捆绑之意,即将祭物捆绑好进行祭祀。      , 首先是祭天祭地,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这五位家神,报告一年来的成绩和收获,祈求神灵保佑来年取得更大的丰收,更加吉祥如意;其次是祭祖先,目的和祭天地神灵基本一致。(   )。腊八祭祀活动直到明代仍在进行,只是清代以后,腊八祭祀逐渐式微,仅保留吃腊八粥等节日食俗了。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到唐宋时,在腊八时举行击鼓驱疫之类巫术活动,“腊”又被蒙上神佛色彩,附加了“逐疫迎春”的习俗,此俗至今在湖南一些地方仍有流传 B. 到唐宋时,附加了“逐疫迎春”的习俗,即在腊八时举行击鼓驱疫之类巫术活动,“腊”又被蒙上神佛色彩,此俗至今在湖南一些地方仍有流传 C. 到唐宋时,附加了“逐疫迎春”的习俗,“腊”又被蒙上神佛色彩,即在腊八时举行击鼓驱疫之类巫术活动,此俗至今在湖南一些地方仍有流传 D. 到唐宋时,“腊”又被蒙上神佛色彩,附加了“逐疫迎春”的习俗,即在腊八时举行击鼓驱疫之类巫术活动,此俗至今在湖南一些地方仍有流传
(2)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语言文字运用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