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事物的量变会引起质变
②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④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①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事物,具有远大发展前途
②拥有强大力量的事物是新事物
③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事物,终将会取得胜利
④有了量的积累,必然发生质的变化
①“AI+教育”的发展总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②在教育中使用AI技术要坚持适度原则
③“AI+教育”有巨大的优势,也有其局限性 ④人工智能终将与人类一样具有思维能力
①事物发展的道路往往是曲折的,但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②事物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循环上升过程
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只要有量的积累就能引起质变
④新事物具有远大发展前途,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
①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③有质变就一定有发展,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④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
①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总是要否定旧事物才能迎接新事物
③重视量的积累,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④发展的趋势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要勇敢地面对挫折和考验
①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 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③事物的发展的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 ④渐进性的积累是飞跃性变化的前提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产品遍布全球每一个角落。“中国制造”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并发挥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中国制造,是中国经济的骄傲。
然而,中国制造的危机也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制造业正努力破除旧的生产方式,着力培养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等核心竞争力。此外,为适应当前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国务院颁发了《中国制造2025》,文中提出,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虽困难重重,但改革决心坚定。
结合材料,运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的知识,分析我国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应走怎样的发展道路。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中“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的知识,分析我国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应走怎样的发展道路。
手机打开“一张图”,矿井运行情况悉数掌握,延续数千年的采矿业因为嫁接新技术而面貌一新;去年我国汽车出口量首次问鼎全球,烙印着新质生产力的新能源汽车贡献了关键增量……
2024年3月20日,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看中部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长板在底子:农业基础坚实,能源矿藏丰富,制造业积淀深厚,增加值规模约占全国1/5;短板在潜能:传统产业比重偏高,创新发展活力不足。要扬长避短,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的碰撞融合,是以新带旧的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而焕新的传统产业,又将进一步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涌动新动能。
结合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分析“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的实现路径。
90多年前,井冈山茅坪八角楼,借着一盏油灯的微光,毛泽东同志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在两年零四个月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点燃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星星之火,也点亮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之光。
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精神之光,烛照着中国革命一步步迈向成功,指引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挑粮的小道,八角楼的灯光,黄洋界的炮声……抚今追昔,一个个铭刻在历史上的印记,愈发熠熠生辉,震撼人心、砥砺前行。在社交平台上,许多网民纪念那段峥嵘的井冈岁月,写下对历史的告白,坚定对井冈山精神传承的信念。
人类自古就对广袤无垠的天空充满向往,中华民族世代就有着飞天的梦想,
材料一 2004年,我国月球探测工程正式立项,命名为“嫦娥工程”,探月工程采用“绕、落、回”三步走发展战略,每一步都是对前一步的深化,并为下一步奠定基础,2007年,“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首次绕月,在世界上首次获得120m分辨率的三维立体全月图,2013年,“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首次落月,在国际上首次实现自主避障和高精度软着陆。2019年,“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和巡视探测,2020年,万众瞩目的“嫦娥五号”一飞冲天,实现我国首次月面自动采样返回,筑起了中国航天史上九天揽月新的里程碑,这也将为载人登月和深空探测奠定基础。18年来,研制团队披星戴月,日夜兼程攻克了轨道设计、月面采样封装、月面起飞上升、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与样品精移、地球大气高速再入返回等多个环节的技术难题,确保“嫦娥工程”按时顺利完成各项任务。
材料二 2024年9月29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其中,原总装备部921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被授予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最美奋斗者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王永志曾说,他一生干了三件大事——研制战略导弹、研发运载火箭、送中国人上太空并筹建“天宫”。这三件事他一干就是一辈子。
伟大事业始于伟大梦想,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中国航天人对太空的探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四号”,从“天宫一号”到“天宫二号”,这中间中国航天人经历了“尖兵一号”“东风二号”“长征二号E型”发射的失败。面对挫折中国航天人没有被失败打倒,而是精益求精,优化技术,提高运载火箭的可靠性,每一次飞行都会运用一些新技术去解决一些老问题,通过不断的试验改进才变得更完美,中国人正在一步步实现自己的航天梦。
运用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