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纺纱机
推动
卡特莱特的水力织布机
瓦特改良蒸汽机
纺纱
递进
织布
动力
材料 不同社会之所以在不同大陆得到发展,原因在于大陆环境的差异,而非人类的生物差异。过去的历史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简明的道理:那些拥有物质、技术优势的人,总是以牺牲其他人为代价进行扩张,直到前者被取代或者大家都开始分享这些新优势。
——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1997)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材料 世界近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7世纪中期
英国成为欧洲科学技术中心之一,很多科学家热心于生产技术的改进
1688年
英国“光荣革命”
1771年
英国人阿克莱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
1785年
瓦特改良蒸汽机开始在棉纺织工厂使用
1789年
法国民众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
1825年
英国爆发了经济危机,此后经济危机会每隔十年左右爆发一次
1844年
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起义被镇压
1848年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纲领《共产党宣言》
1871年
巴黎公社进行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据【英】韦尔斯《世界史纲》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及以上相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材料: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有学者将工业革命的特征描述如
序号
特征
描述
(1)
技术视角
(2)
经济视角
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给实现工业化的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建立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出现垄断组织,使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3)
社会视角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世界经济史》
参照(2),结合所学完成(1)(3)的描述。
材料一 明清时期,棉布是农民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在家庭中“四时可纺织”“七岁女七十岁妪皆可纺”;除自用外,棉布还可在市场出售,在一些地区出现了专门的纺户和织户,纺户纺纱出售,织户买纱织布。据研究,明清时期布产量远超英国工业革命早期,但直到鸦片战争前,棉纺织生产始终停留在家庭手工业阶段,并未发现棉纺织手工工场。
——摘编自《中国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 随着家庭纺织业的繁荣,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形成众多市镇。这些新型市镇接近农村,服务于家庭手工业生产发挥了商品集散中心的作用,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分工与合作。其中一些大型市镇,发展为与传统“郡县城市”不同的“工商城市”,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潮流和趋向;在人口、城区规模以及工商业水平上,毫不逊色于中古西欧的自治城市;开辟了一条中国封建城市发展的新道路,不过,到鸦片战争前夕,世界级大城市大多位于欧洲与美洲。
——摘编自《中国通史》
材料 “热带”一词的古义有两层,一则天象性,二则不可居性。古希腊哲人将这两种含义合一地赋予了“热带”这个语词,使得南北回归线间的地带成为“世界”之外的异域(图1)。进入希腊化时代后,经一些地理学家的修订,“世界”的边界越过了北回归线,导致原先热带的两种含义在概念外廷上出现错位(图2)。拜占庭帝国时期,拉丁知识精英认为,不可居住的热带范围在南北纬20°之间,洋河沿整个赤道流动,烧焦带为可居住的热带(图3)。及至近代,不可居性的热带神话逐渐消散,现代语境中的热带概念由之形成。
——摘编自郭建军《古典时代变化“世界”中的热带概念》
材料一 发明、创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材料二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①文明需要互鉴,文化需要交流
②“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古”
③政府的职责是控制“看不见的手”
④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