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返回首页
1. 某昆虫翅色的绿色(G)对褐色(g)为显性。现有甲乙两个大小(数量)相同的昆虫种群,其个体的基因型频率如题图所示。现将两个种群混合组成一个新的种群丙,让其中所有雌雄个体自由交配,产生F
1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F
1
中G基因的频率与甲乙种群混合而成的丙种群不同
B.
丙种群中个体间相互作用发生协同进化
C.
丙种群中绿色个体基因型的频率为67.5%
D.
丙种群中的全部个体拥有的G和g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考点】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答案】
您现在
未登录
,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单选题
普通
基础巩固
能力提升
拓展培优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某昆虫身体的黑色(A)对浅色(a)是显性。原本某一区域的昆虫以浅色为主,浅色占所有个体的80%,杂合子占10%。由于工业污染,30年后该区域的昆虫个体以黑色为主,几乎看不到浅色个体,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昆虫的体色差异体现了遗传多样性
B.
工业污染前,该昆虫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85%
C.
工业污染对昆虫体色起到了选择的作用
D.
工业污染后生存下来的黑色个体基因型为AA
单选题
容易
2.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演化的产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栖息地破碎化不会导致大熊猫遗传多样性降低
B.
“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提高物种多样性
C.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导致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D.
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内的其他同营养级鸟类应该全部驱离
单选题
容易
3. 某二倍体动物种群有100个个体,其常染色体上某基因有A
1
、A
2
、A
3
三个等位基因。对这些个体的基因A
1
、A
2
、A
3
进行PCR扩增,凝胶电泳及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该种群中A
1
的基因频率是( )
A.
32%
B.
27.5%
C.
23%
D.
9%
单选题
容易
1. 某研究小组对某地区花栗鼠的鼠尾长度进行调查,从该种群中随机抽取2000只花栗鼠,测得基因型为MM的有600只,基因型为mm的有200只。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花栗鼠种群与生存地环境、其他物种之间存在着协同进化
B.
若5年后调查发现MM基因型频率为30%,说明该种群未发生进化
C.
若环境发生改变导致mm个体不适宜生存,则m的基因频率会降为0
D.
该地区花栗鼠种群中基因M和m的总和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单选题
普通
2. B和b是果蝇群体中一对位于X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上的等位基因。若亲代雌性果蝇群体中B的基因频率为0.5,雄性群体中B基因的基因频率为0.4,随机交配产生F
1
, F
1
雌性和雄性群体中B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
A.
45%、45%
B.
50%、40%
C.
45%、50%
D.
50%、50%
单选题
普通
3. 达芬岛2004~2005年旱灾后,研究者调查了岛内以植物种子为食的中地雀的数量,得到下表所示结果(L和S为一对等位基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基因型/表型
旱灾后存活的中地雀(只)
旱灾中死亡的中地雀(只)
存活率(%)
LL/喙较大
6
14
30.0
LS/喙居中
17
15
53.1
SS/喙较小
14
5
73.7
A.
旱灾前L的基因频率为 50.7%
B.
L及S的基因频率在旱灾前后均发生了变化
C.
基因重组是S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
D.
旱灾后植物种子体积可能小于旱灾前
单选题
普通
1. 一种名叫“中地雀”的鸟主要以吃种子为生,它用喙把种子咬啐。生态学家曾对某个岛上中地雀种群的进化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如图所示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
中地雀种群中包含多种基因型的个体,共同维持着种群的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基因库是指
。
(2)
种子的数量(种子多度)会随着植物的枯萎和死亡而猛然下降。剩下的种子通常是最硬的,很难咬碎,在种子产量高的时期,中地雀都不去吃它,然而在种子匮乏时,中地雀没有了选择余地,只能尝试着把坚硬的种子咬碎。中地雀的数量从1975年的大约1400只减少到了1977年的大约200只。据图分析,引起这段时间中地雀种群数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
。
(3)
种子的平均硬度随着干旱程度和软种子的消耗而增加,喙较大的中地雀因具有较大的咬力能咬碎更大的种子,因而能更好地生存下去,这是中地雀和为其提供食物的植物
的结果。在1976和1978年间,存活的中地雀喙的平均大小
(填“增加”“降低”或“不变”),推测该类中地雀后代数量比例
(填“上升”“下降”或“不变”)。从自然选择和进化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4)
假定控制中地雀喙大小的基因用R、r表示,R控制大喙,r控制小喙,从种群遗传水平分析,在1976~1978年间,中地雀种群中R、r基因频率发生的变化分别是
。
(5)
研究表明,到1983年气候极湿润时,小种子的产量丰富,而喙较小的中地雀取食小种子的效率更高,能更好地生存,产生的后代也比喙较大的中地雀多。由此推测,这种条件下,中地雀种群的喙平均大小的变化趋势是
,由此说明生物的适应性是由
决定的。
综合题
普通
2. 兰花的多样性及其对不同环境极强的适应能力,吸引着科学家们对它们的进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17年我国科学家以深圳拟兰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基因组的测序和功能分析从基因水平上解开了兰花进化之谜,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进化”这一画卷上描下了浓重的一笔。回答下列问题。
(1)
按照达尔文的观点,兰花适应性特征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揭示了
是进化的结果。不同地域的同种兰花种群间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使得种群内的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间出现这些差异的实质是
。
(2)
科学家发现兰花有474个特有基因家族,导致形成了不同种的兰花,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不同种兰花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具有共同点和差异性,差异性的大小揭示了
,以及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
(3)
某兰花种群中一对相对性状由A和a基因控制,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仅保留显性性状,让其自交,则F
1
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
,A的基因频率为
。
综合题
普通
3. 一万多年前,某地区有许多湖泊(A、B、C、D),湖泊之间通过纵横交错的溪流连结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后来,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如图1),湖中的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D湖泊中的
称为该鳉鱼种群的基因库。
(2)
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鳉鱼混合养殖,发现:A、B两湖泊中的鳉鱼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说明A、B两湖泊中的鳉鱼之间存在
;来自C,D湖泊中的鳉鱼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样性。
(3)
在养殖鳉鱼的过程中,对某种寄生虫进行防治,开始使用杀虫剂时,效果显著,但随着杀虫剂的继续使用,该种寄生虫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抗药性。寄生虫抗药性变异产生于杀虫剂使用
。(填“前”或“后”)
(4)
C湖泊中的鳉鱼某对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该种群内的个体自由交配。图2为某段时间内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假设无基因突变,则该种群在
时间段内发生了进化,判断依据是
。
(5)
若在某一段时间内,种群足够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种群内随机交配产生子代,此时种群中Aa与aa基因型频率相等,则其产生的子代中隐性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
综合题
普通
1. 太平洋某岛上生存着上百个蜗牛物种,但同一区域中只有少数几个蜗牛物种共存。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不同蜗牛物种之间外壳相似性高,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不同蜗牛物种之间外壳相似性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岛上蜗牛物种数就是该岛的物种多样性
B.
该岛上所有蜗牛的全部基因组成了一个基因库
C.
同一区域内的不同蜗牛物种具有相似的外壳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仅有少数蜗牛物种生存在同一区域是种间竞争造成生态位重叠的结果
单选题
普通
2. 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
B.
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物种甲的进化
C.
若甲是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
D.
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
单选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