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于舟山民间的渔歌,就是舟山渔民根据渔业生产的特殊性和流动性,逐步积累和创作出来的一种口头文学,用口头语言创作和传播。它不仅富有浓郁的海洋气息和渔乡风情,而且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活知识。许多歌谣,是渔民专为传授知识而创作的,它紧扣“海”字主题。运用艺术手法,通过口授传承,把海洋航行、海洋生活、海洋气象,以及船网工具、渔类习性、船员职责等知识,以歌谣形式一代一代往下传。古往今来,许多一字不识的渔民,就靠这种方法,学习古人知识,掌握生产技能,战天斗海,驾驱海洋。
舟山渔歌是渔民捕鱼作业时的一声声号子,富有节奏和韵律。渔民们跟随着号子的节律,一起用力快速地把网拉上岸。那时候的渔歌,演唱风格随性自由,没有一定的器具或伴奏乐器,工具可以是绳、篷、帆、橹、网等,也可以徒手而唱,曲风唱腔粗犷高亢,在渔民作业过程中起到了团结人心、怡情乐兴的作用。2008年,“舟山渔民号子”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选自“百度百科”,略有改动)
【材料二】
金塘谣
无风无浪,无米过金塘;
有风有浪,斗米过金塘;
大风大浪,石①米也难过金塘。
鱼名谣
鳗鱼长长,鲳鱼扁扁,梅童鱼头大尾巴小。
飞鱼会飞,鲻鱼会跳,带鱼贪吃容易钓。
黄鱼头大,白鳊嘴小,海蜇呒②眼水上漂……
【注释】①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②呒(fǔ):舟山方言。无;没有。
【材料三】
2015年左右,我们去到蚂蚁岛,见到了当年蚂蚁岛“妇女号,上的一位女老轨(轮机长)。在和她的沟通中,我们了解到了她们当年的一些生活片段。孙小越是市文化馆表演艺术中心主任,“妇女号”的故事让她看到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动人力量,“妇女号”的前辈呕心沥血、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我们海岛人应该去传承、弘扬的,而我们的舞蹈也正好缺乏这样具有鲜明时代背景的题材,所以《天边的号子》就这样诞生了。
将具象的故事用抽象的舞蹈呈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天边的号子》从初版诞生到最终版形成,中间经历了不下七八次的修改、打磨。
渔歌号子作为传统民间音乐,更是有着鲜明的海洋文化色彩。朱旻佳是入围2019年全国第十八届“群星奖”决赛的表演唱《阿家里格啰》的主创人之一。
过去舟山本土创作的以渔歌号子为主要内容的作品更偏向于传统民歌,而如今这种风格的曲子受众面不够广,如何突破这一风格便成了挑战。“我们要在渔歌号子这种原生态的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之间找一个结合点,但结合不好就会有种割裂感,变得不伦不类。”朱旻佳说。
朱旻佳意识到让现代年轻人欣赏父辈、祖辈们的渔歌号子,传承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主题。经过不断的尝试、思考,“于是我们就想到了用两代人的表演来结合,用今人的理解唱过去的故事。”无心插柳,编排时,朱旻佳又发现,这样的表演设置给人一种时空交错感,于是最终确定了时空对话的呈现形式,穿插流行演唱与传统渔歌号子的交流。
(《从渔歌号子看海洋文艺精品是如何炼成的》,选自2022年5月10《舟山晚报》)
A“妇女号”上的女老轨 B市文化馆表演艺术中心主任孙小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