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图,科技兴趣小组在做水火箭实验时,对水火箭的水平飞行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设计了多个方案。其中小林同学的方案是:为了排除自然风对实验的影响,他选在室内体育场进行探究。他在容积为2000mL的相同形状可乐瓶内装上不同体积的水,每次发射的角度均为20°,向瓶内打气直至橡皮塞从瓶口冲出,使水火箭向前射出。下表是他们在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

容积为2000mL的可乐瓶

发射角度

20o

装水量

300

400

500

600

700

第一次距离

18.28

19.6

20.95

19.95

16.98

第二次距离

17.42

20.3

24.36

23.36

14.36

第三次距离

22.33

19.58

21.34

21.34

19.34

平均距离

19.34

19.83

22.21

21.55

16.89

(1) 由该实验方案可知,他们研究的问题是
(2) 水火箭的水平飞行距离还可能与(只填一个因素)有关,你将如何探究:
(3) 可乐瓶内的水向后喷出时,水火箭就会向前飞出,这一现象说明
(4) 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容积为2000mL的可乐瓶在发射角度为20°时,水火箭水平飞行的距离
【考点】
力作用的相互性; 物理学方法;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科普阅读题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研究物理问题常用的方法

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习到了具体的物理知识,还接触到了许多物理研究方法,其中控制变量法、模型法、类比法、等效替代法和转换法等是研究物理问题时常见的方法。比如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需要控制电阻不变,这是用了控制变量法;在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需要将实际的硬棒抽象为没有质量的杠杆模型,这是用了模型法;学习电流的概念时将电流与水流类比,这是用了类比法:耳熟能详的“曹冲称象”,使大量石块对船的作用效果与大象对船的作用效果相同,从而通过称量石块的质量得出了大象的质量,这是用了等效替代法。

转换法在很多地方也有运用。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或者将难以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转换为能够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都是用了转换法。比如通过微小压强计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反映液体内部的压强的大小;通过电流的热效应和磁效应判断电流的存在:根据磁体吸引大头针数量的多少判断磁体磁性的强弱:在电热丝加热煤油的实验中用煤油温度的变化反映电流通过电热丝产生热量的多少等等,都用到了转换法。

此外,很多测量仪器也利用了转换法。比如用实验室常见的液体温度计测温度时,我们是根据温度计中液柱的长短来识别温度高低的,这就是将温度的测量转化为长度的测量。同理,利用电流表测电流时,我们是在量程确定的情况下根据电流表指针偏转的角度来识别电流大小的,这就是将电流的测量转化为角度的测量。

(1) 根据电路中的小灯泡正在发光,可判断出此时电路中有电流,这一判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在研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深度的关系时,需要在同一种液体中改变微小压强计探头的深度,保证这样的实验条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填字母序号,每空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A.控制变量法 B.等效替代法 C.转换法 D.模型法

(2) 如图所示的测量仪器中,将所测量的物理量转化为长度测量的是____。 A.
停表
B.
弹簧测力计
C.
电压表
D.
电能表
科普阅读题 普通
2.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登陆火星2021年5月15日的清晨,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天问一号作为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火星探测器,是天问一号火星任务中重要的一部分,经历9分多钟的生死考验后,天问一号穿越火星稀薄的大气层,成功着陆在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南部。从进入火星大气到着陆火星表面是整个火星着陆过程中最为惊险的时刻,分为气动减速、伞系减速、动力减速、悬停避障与缓速下降几个阶段(如图甲),历时大约9分钟。虽然火星大气稀薄,在动力减速阶段,着陆组合体冲入火星大气层后,5千米/秒的速度依然导致在与大气冲击和摩擦的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振动和热量,足以熔化大部分金属。而通过隔热装置和多种散热手段,着陆组合体的温度依然能保持常温。当着陆组合体的速度骤降到数百米每秒,巨大的降落伞在火星上空约10千米的高度打开。当速度降低到100米/秒以内,降落伞“功成身退”,着陆组合体依靠底部强大的反冲火箭工作进一步动力减速,此过程是通过减速来减小着陆组合体的惯性。随着速度进一步降低,着陆组合体进入悬停状态,最后缓慢降落在火星表面。

(1)天问一号火星着陆分为气动减速、伞系减速、 、悬停避障与缓速下降几个阶段;

(2)着陆组合体在空中悬停时(如图乙所示),反冲火箭喷气的方向为向;若此时着陆组合体所受阻力为F1 , 火星对着陆组合体的吸引力为F2。则F1 F2。(选填“>”、“=”或“<”)

(3)着陆组合体由动力减速阶段进入悬停避障阶段时,反冲火箭的反推力将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请你指出文中一处科学性错误 ,支持你观点的证据是

科普阅读题 普通
3.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巨磁电阻效应

                                                                  乙
1988年阿尔贝·费尔和彼得·格林贝格尔发现,在铁、铬相间的三层复合膜电阻中,微弱的磁场可以导致电阻大小的急剧变化,这种现象被命名为“巨磁电阻效应”.
格林贝格尔发现,并非任意两种不同种金属的三层复合膜都具有“巨磁电阻效应”.三层膜中,只有两侧是铁、钴、镍这三种容易被磁化的金属中的一种,中间一层是不易被磁化的其他金属,才可能产生“巨磁电阻效应”.
R0表示未加磁场时复合膜的电阻,R表示加入磁场后复合膜的电阻.实验测得,铁、铬组成复合膜的与磁场强度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三条图线中铁膜层的厚度均是3nm,图线1、图线2和图线3中铬膜层的厚度分别是1.8 nm、1.2 nm和0.9 nm.
1994年IBM公司利用“巨磁电阻效应”,研制出“新型读出磁头”,用于家用计算机的硬盘中.这种磁头将磁场对复合膜阻值的影响转换成电压的变化来读取信息.

(1) 以下三层复合膜可能发生“巨磁电阻效应”的是    

A. 铁/钴/铁   B. 钴/铜/钴   C. 金/铝/金 D. 铜/铁/铜
(2) 图乙中所加磁场强度逐渐增强时,图线3对应复合膜的阻值的变化情况是 .

(3) 新型读出磁头”可将微弱的磁信息转化为 信息.该转化过程 (是/不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

(4) 图乙中当磁场强度是20单位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图线1的阻值最大           B. 图线3的阻值最大 C. 图线1的阻值变化最显著 D. 图线3的阻值变化最显著
(5)

图丙中“A…E”是家用计算机硬盘某磁道.铁、铬复合膜的“新型读出磁头”中电流I保持恒定.磁头从左向右匀速经过该磁道的过程中,磁头两端电压U变化情况如图丁所示.如果用1表示有磁区域,0表示无磁区域,则用1和0表示图丙中ABCDE是 .

科普阅读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