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展示中国经济和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82年,英国人成立上海电气公司和中国第一家发电厂,标志着中国电力工业的起步。外资电厂虽然对民族电力工业的起步和发展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但也带来不小的阻力。1936年,外资经营的电力企业仅为10家,但其发电度数却占当时全国总发电度数的55%。近代中国电力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城市与东北地区,内地电力企业较少。截至新中国成立,全国装机总容量只有185万千瓦,发电量43亿千瓦时;电网建设也极为薄弱,基本只有以城市为中心的发电厂及其直配线。

——摘编自杨琰《近代中国电力工业史研究述评》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发电量仅为43亿千瓦时,经过发展,到1978年发电量为1.167万亿千瓦时;到2020年发电量增长到7.6264万亿千瓦时。中国人均用电量从1949年的7.94瓦/人到1978年的267瓦人;到2020年,中国人均用电量为5366瓦/人。

——摘编自白玫《百年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回顾、经验与展望》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用表格的形式分类整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情况,并简述电力工业发展的意义。(要求: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制作表格,可不用直尺;分类科学合理,内容完整准确)
【考点】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综合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近代以来,中国企业见证社会变迁,肩负时代使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实业救国”精神的感召下,荣氏兄弟的企业活动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企业规模越做越大,对社会的贡献也随着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增大,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越发强烈。荣德生积极参与地方发展规划,参与和投资地方市政基础建设,1912—1930年,荣德生发起修筑道路里程80余里,建成大小桥梁88座。荣德生认为“人才为事业之始基”,而“人才的造就,端赖学校之培育,故兴学实为建设之本”。1906—1947年,荣氏兄弟先后投资创办各级各类学校10余所,为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孟德会《荣氏家族企业家精神实践及代际传承》

材料二:“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四句诗形象概括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

材料三:1936年、1938年企业、公司情况表(部分)

1936年

1938年

地域

公司数(家)

资本额(元)

公司数(家)

资本额(元)

上海

127

21303600

38

16681000

全国总计

302

51864570

102

42106360

——摘编自《中华民国实录·文献统计》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荣氏家族企业家的贡献。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千呼万唤始出来”是在什么时候?“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外部原因是什么?
(3) 根据材料三,归纳概括从1936年到1938年企业、公司的变化。其发生变化和哪一历史大事的发生有关?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企业发展的的认识。
综合题 普通
2. 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我国民族工业的产业分布及结构特征的变迁,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如今,我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塑造工业发展新动能。

材料一   18951913年民间资本厂矿企业地域分布


总计

上海

武汉

天津

广州

杭州

无锡

其他

厂矿数(家)

549

83

28

17

16

13

12

380

资本额(千元)

120288

23879

17240

4219

5791

1552

1422

66185

——摘编自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抗战前,中国数量有限的工厂,大半集中于沿海省份,七七事变后,政府即下令沿海各厂矿迁入内地。从1937年7月到1940年底,3年半时间,完成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内迁厂矿区域分布,以四川为最多,占内迁总数54.67%,湖南次之,占29.21%,陕西占5.90%,广西占5.11%,其他各省占5.11%。这些内迁厂矿,为战时大后方工业重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随着技术革命性突破,新技术对产业的改造提升扑面而来。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机器人密度已达260台/万人,推动着上海的产业结构将向更高端、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型。浙江面向人工智能、区块链、未来网络、元宇宙等新兴领域,推进一批《《新星"产业群和浙江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2023年,安徽新组建的近500家省级创新平台当中,89%由企业牵头组建,有力地支撑了企业创新体系的重塑。

(1) 根据材料一,归纳1895—1913年民间厂矿企业分布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的原因并分析其意义。
(3) 综合上述探究,谈谈你对我国近代工业发展历程的认识。
(4) 运用所学知识,概括上海、浙江、安徽等地以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做法。
综合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