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准备“楚风汉韵”的宣传活动,同学们分组搜集了如下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地耀青铜。

   春秋云纹铜禁

春秋礼器。当时承放酒器的案具称为“ 禁”。用失蜡法铸就,工艺复杂

       王孙诰编钟

由26 枚甬钟组成,每一枚钟均刻有铭文,为春秋中期的礼乐器

      王子午鼎

春秋礼器。鼎腹有84 字“鸟篆铭文”,是研究楚文化的珍贵资料

          透雕倗矛

这件兵器是楚庄王之子、楚国令尹倗的兵器,装饰透雕纹饰,实用且美观

材料二

                  

1. 沤竹 2. 蒸煮 3. 抄纸 4. 晒纸

材料三

                

图A 四川成都青城山 图B 河南洛阳白马寺

(1) 从材料一的青铜器图片和图片介绍中,你能获取到哪些历史信息?

示例:通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能了解当时的文字。

(2) 材料二所示的技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它改进于哪一个朝代?对此项技术的改进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谁?
(3) 与材料三中的图片有关的宗教分别是什么?请写出图B 所反映宗教的传入时间及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4)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请你为弘扬传统文化提出合理的建议。
【考点】
青铜艺术; 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佛教与道教;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商朝出土的石犁前后面平行,没有入土角,不便于拖曳和连续耕作。战国的铁犁铧刃部用铁,整个器身套在木犁头上使用,中间凸起的“脊”使犁成了真正的斜面体,增加了入土角,大大改善了犁的入土性能。

——摘编自钱晓康《关于我国牛耕的一点看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战国时期犁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考古专家认为,三星堆的青铜面具、立人像、神树,体现了浓郁的本地文化面貌,说明它具有独特的青铜文明。殷墟发现了少量的金器金箔、青铜戮;郑州商城遗址出土了一团极薄的金箔片,展开之后是一件夔龙纹金叶,很可能是镶嵌在某种漆器上的装饰……在考古人员看来,这可能是受到了三星堆文化的影响。

——摘编自温小娟《三星堆发现“鹗”形饰物与中原地区商文化有啥关联》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三星堆考古成果的研究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地区文明成果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材料三

何尊及其铭文

《诗经》(节选)

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意为:我将中国作为统治地,亲自统治那里的民众)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诗经·大雅·民劳》

哀恫中国,具赘卒荒。靡有旅力,以念穹苍。

——《诗经·大雅·桑柔》

(3)材料三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的方法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普通
2.  历史文物背后传递着许多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武王伐纣的日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点,而武王伐纣纪年的突破口,便藏在利簋的铭文中。利簋铭文提到周军在“甲子”日“岁鼎”时取得关键胜利。“岁鼎”是指岁星(木星)运行至中天的天文景观。考古学家、天文学家、历史学家通力合作,根据利簋上“甲子”“岁鼎”等记录,结合《尚书•牧誓》《国语》《淮南子》的历史记载,通过计算机计算,将上述天文现象发生的时间范围聚焦到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武王伐纣的日期得以确定。

——据徐成《当失落的西周史从青铜器上获得重生》

材料二

铜冰鉴

这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上

材料三广袤的中华大地承载着超过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文明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大多在岁月的海洋里失去了踪迹。考古学就是寻找这些残留于地面、掩埋在地下或是水中的“蒙尘遗珠”,勾勒出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轨迹和脉络,让古老的文明重新散发夺目的光辉。

——据王新春《那些震惊世人的“遗珠”》

(1)  据材料一,研究者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方法“让利簋‘开口说话’”?利簋告诉了我们什么历史真相?
(2) 从材料二文物中可以获取当时哪些历史信息?
(3)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文物考古的历史价值。
材料分析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