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一文的作者是谁?
A. 老舍 B. 朱自清 C. 茅盾 D. 冰心
【考点】
作家作品;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单选题 普通
课时演练
换一批
3. 小组同学搜集了下面这篇文章作为课外阅读资料,请你参与他们的讨论。

春之怀古 张晓风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扑哧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会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讲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郭都攻陷了 , 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痛风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它们叽叽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 , 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 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记忆——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 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选自《张晓风散文集》)

【注释】①烟囱:文中指工厂向空中排放工业废气的管道。②踯躅(zhí zhú):停留。③湮(yān)远:久远。

小语:对于春天的美景,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而又自然贴切的想象。像文章第一段中,作者把春雪消融,流水淙淙,想象成白雪像人一样忍俊不禁,出声朗笑,一路欢歌,把春雪融化的景象写活了。

小文:我还能找到一处想象,像文章第二段中,①

小花:文章还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如第五段中,作者把“鸟”比作“数学家”,去“丈量天空”,却“不敢宣布统计数字”,这里写出了远古春天的天空②的三个特点。

小开:“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也用了修辞手法,③(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小金:除了这些,文章的用词也很有特点,如“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郭都攻陷了”中的“攻陷”④(从用词的角度赏析句子)

小未:你们赏析得真好! 我在阅读时,觉得第七段特别有深意,尤其是第一句,我是这样朗读的:⑤(从重音、停连、语气、语调等角度对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朗读设计,并说说这样设计的理由)

重音和停连

重音: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通过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一般用“.”标示在词语下面。

停连:是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的中断即停顿,声音的延续即连接。停顿可以用“|”和“∧”来标示,前者用于较短的停顿,后者用于较长的停顿。连接可以用“⌒”来标示,表明为了表达的需要,这里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去,有标点也不停顿。

情感浓郁的抒情语句、透露心理的细致举动、暗含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等,都可以在朗读时通过重音、停连等技巧加以处理。

小来:我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在这一段得到集中表达,⑥(阅读第七段,联系题目和全文,分析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