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的产业分布及结构特征的变迁,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表

1895—1913年民间资本厂矿企业地域分布

总计

上海

武汉

天津

广州

杭州

无锡

其它

总计

厂矿数

549

83

28

17

16

13

12

380

资本额(千元)

120288

23879

17240

4219

5791

1552

1422

66185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抗战前,中国数量有限的工厂,大半集中于沿海省份,“七七”事变后,政府即下令沿海各厂矿迁入内地。从1937年7月到1940年底,三年半时间,完成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内迁厂矿区域分布,以四川为最多,占内迁总数54.67%,湖南次之,占29.21%,陕西占5.90%,广西占5.11%,其他各省占5.11%。这些内迁厂矿,为战时大后方工业重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自吴景平、曹振威《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如下图

   

(1) 根据材料一,归纳1895年至1913年民间厂矿企业分布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造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的原因并分析其意义。
(3) 观察材料三图,指出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发展呈现的特点。这些特点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4) 综上所述,你从我国工业发展历程中能获得哪些启示?
【考点】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图书馆是观察社会变迁的窗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海在13世纪末的时候,就有了著名的私人藏书家;15世纪将终的时候,就有了学宫附属的藏书楼。但是,前者只是收藏而不流通,后者没有管理制度和服务社会的一切准备,所以是不能和现代图书馆相比拟的。现代图书馆在上海出现,始于19世纪中叶上海开港以后。

——摘编自胡道静《上海图书馆史》

材料二:图书关系学术,至为密切,承先哲之余绪,开后来之途辙,体用咸备,细大不遗,实惟图书是赖。集多处图书于一处,予民众以阅览之便利,辅助文化进步,实惟图书馆之功。

——蔡元培《裨补学界 潜滋暗助——纪念美国友人韦棣华女士》

材料三:中国近代图书馆数量统计表

年份

图书馆数量

1925

全国公共图书馆259所,学校图书馆171所,机关、团体及其他类型图书馆72所,合计502所

1936

省县单独设置图书馆1502所,民众教育馆图书部990所,学校图书馆2542所,机关、社团附设图书馆162所,合计5196所

1947

省县单独设置图书馆418所,民众教育馆附设图书馆(室)716所,学校图书馆1492所,机关、社团附设图书馆76所,合计2702所

——摘编自《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旧式藏书方式的弊端,并分析现代图书馆在上海出现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书馆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图书馆数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
材料分析题 普通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政府建立后,仿照西方国家模式,颁布的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八十多项,解除对民间兴办工商企业的限制。据有关统计,1912年至1921年6月的10年间,在农商部注册的工商企业达764家,资本总额近28540万元,与1911年前相比,企业总数增长1倍左右,资本总额增长了近2倍。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1928年——1936年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十年”。

南京国民政府大事记(部分)

时间

内容

1928年6月

宣布与各国所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应进一步遵正当之手续实行重订新约”,收回关税自主权。

1929年6月

通令国内工业品按一物一税原则进行一次性征税后即可通行全国,不再征收其他税捐,如有重征可申请退税。

1929年7月

公布特种工业奖励法,对近代新兴工业及生产当时需要迫切的产品的工业,按工业种类及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专利、免税、减低运费等奖励。

1931年5月

制订实业建设六年计划,建议以兴办急需的基本工业为主。

1937年2月

五届三中全会制订的五年建设计划,强调立即举办钢铁、机器、电力、制酸、炼油等重工业与基本化学工业。

(1) 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民族工业呈现出什么发展趋势?
(2) 据材料二,归纳南京国民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有哪些?
(3) 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材料分析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