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选词填空。
(1) 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____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 A. 模胡 B. 毛糙 C. 含糊 D. 马虎
(2)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____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A. 漏掉 B. 遗忘 C. 脱节 D. 脱漏
【考点】
词语的使用(搭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积累与运用 普通
课时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藤野先生(节选)

①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你改悔罢!”

②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③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④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 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⑤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央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⑥“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⑦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⑧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⑨“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⑩“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⑪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述:“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⑫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yǎo(  )无消息了。

⑬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 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1) 下列有关课文内容和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藤野先生》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全文有两条线索:明线是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B.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绘了周围人的神态和心情,表现了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烘托出当时紧张的氛围,表现出人们面对胜利的喜悦之情。 C.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是一篇新闻特写,选取的角度很独特。作者没有详尽地去记录运动员们平时训练的刻苦与努力,没有记录参赛过程的紧张与激烈,也没有记录五星红旗如何在运动场上高高飘扬,而是选取了跳水冠军吕伟最后夺冠的那一刹那。 D. 《三峡》选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校证》,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总写了三峡的山势,突出三峡两岸山岭绵延峻峭,再写夏季江水迅猛,水流湍急,春冬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点,然后写“林寒涧肃”的秋季景色,最后引用渔歌收尾。
(2) “正人君子”这个短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的是哪些人?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3) 从“我”经历的事情和“弃医从文”的选择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理解

凌冬不改清坚节—忆陈望道先生(节选)

胡奇光

①从1957年反右到1976年“文革”结束,这二十年间,正是我国的多事之秋。复旦大学也不例外。老校长陈望道先生沉稳地应对风云变幻,不改变那清明坚贞的气节。

(一)

②我1957年进复旦求学。入学三个月,即听到先生的学术报告《怎样研究文法、修辞》。报告里,他大谈读书,他撇下稿子,看着我们,慢慢地说:

③“你读书,读到有一天,有一本书上的一两页字,读它一两个星期,到了那个时候你可说是进步了!”

④有这么神么?!我立即把这奇特的说法默诵两遍,储存在我的记忆里。

⑤第二年,我拜读先生的学术著作《修辞学发凡》,真的被书中谈修辞同题旨和情境的那两页黏住了,那就不止一两个星期啰。

(二)

⑥1958年教育革命中,大家讨论大学的培养目标。先生作为一校之长,却别有所见。他说:“谈到全面发展,还可加上一个美育……”当场没人反对,可是到了“文革”时,赞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不是越来越多了吗?

(三)

⑦大概在1959年初夏,我与几位同学一起去拜访先生。先生住在教工九舍的一幢绿瓦楼房的楼上,楼下是语言研究室和会客大厅。先生在会客大厅接见我们。(A)坐定后,先生用右手食指向空中画个圈,郑重地说:“我们这里是讨论学术的!”在那个把学术当作资产阶级东西搞臭的岁月里,说出这句话,是要有胆识的。

⑧我们提出要搞“近百年语文运动史”的调查,先生很是支持。

⑨那天,先生很高兴,讲了不少语文运动中的逸事,特别是大众语运动讲得更细。我现在还想得起先生讲话时右手一推、左手一挡的神态。凭这些动作,我还可回忆起他当时谈话的要点。先生说:白话文到了一九三四年已有点变质了,遭到两个方面的攻击。先是复古派从右边批判白话文不够"文",要退回到文言文去,好,我们(指上海一批文化人)也来个批判,从左边批判白话文不够"白",要提倡一种比白话文更白的大众语。这样做,为的是让我们多年拼命争得的白话文能健康地发展。说到这里,他脸上绽出了笑容。

⑩的确值得高兴。因为先生顶着复古逆风,发起大众语运动之后,即使有反对白话文的言论,再也不能形成气候了。

(四)

⑪六十年代初期,我国主流报纸上出现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这些表述我们建国方针的流行语。我当时有个疑问:为什么不用成语里常见的“发愤图强”而用并不常见的“发奋图强”呢?

⑫在1962年冬的一个小型座谈会上,先生谈修辞研究时,恰好举了“发奋图强”的例子,我专心听,几乎逐词逐句记住了先生的原话。

⑬原来在一次人代会上,是用“发愤图强”还是用“发奋图强”,代表们就有争论,先生主张用“发奋图强”。先生说:

⑭愤怒的“愤”和奋发的“奋”,语音相同,语意相关,稍有点差异。用愤怒的“愤”,大多是受到外界的刺激。毛主席说,外因是变化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这个道理看,用奋发的“奋”更好些。不管是有刺激也好,反正中国人民历来是奋发有为、力争上游的!

⑮先生用内因与外因的学说来分析,可谓一语破的。照此看来,与“自力更生”连用的,最好是“发奋图强”,而与“卧薪尝胆”连用的,常常是“发愤图强”了。

(五)

⑯大概在1974年夏秋之交,我有事去语言研究室。我看到那绿瓦楼房背阴处,先生正靠在竹椅上休息。他已是84岁高龄了,有病缠身、人瘦了,颧骨更突出了,我看了有点心酸。

⑰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想得起来的,只有关于《修辞学发凡》修订的一段对话:

⑱ “望老近来在修订《发凡》?”

⑲(B)“唔。”他慢慢坐直身子,看着我说,“如何修改得好?我想请你贡献一点意见。”他说得又率直,又诚恳。

⑳那时出版的书刊,要体现批儒评法的精神,文中又要大引毛主席语录,是全书的纲,不要改。”

㉑“唔。”他好像点了点头,停顿一下,他又说,“至于修辞格还可以增些,如影射就可列人。”

(1) 本文主要写了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语段

事件

人物品质

语段(一)

陈先生教授读书方法

教学有方

语段(二)

有胆有识

语段(三)

陈先生发起大众语运动

语段(四)

语段(五)

陈先生修订《修辞学发凡》

(2) 结合上下文,从人物描写的角度任选一个句子谈谈其表达效果。

A.坐定后,先生用右手食指向空中画个圈,郑重地说:“我们这里是讨论学术的!”

B.“唔。”他慢慢坐直身子,看着我说,“如何修改得好?我想请你贡献一点意见。”

我选句,

(3) 阅读小贴士,概括“人物传记”的特点,并结合本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小贴士: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的作品。传记要求真实,有时还要引用一些可靠的资料,保证叙述的真实可信,以填补事实的空隙,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在记述事件时,让人物“自行”展现他们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传记不一定要对人物做细致入微的描摹,记录典型语言和重要行为(节选自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写传记》)

(4) 得遇良师,人生至幸。本文和鲁迅的《藤野先生》都属回忆恩师的文章。请结合两文,从写法角度分析它们的相同点。
现代文阅读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