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70年代前半期,我国掀起了第二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引进的高潮。以下为当时设备引进办公室副主任陈锦华的口述内容:

1972年1月,国家计委顾秀莲同志对我说,中央决定引进化纤和化肥的成套技术和设备,要我代起草个报告。

1972年10月,根据周总理的指示精神,《人民日报》发表了3篇批判极左思潮的文章,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

70年代,外交领域出现了有利于对外经贸发展的新契机。当时西方发达国家的产品、设备、技术都急于找出路,时同我国做生意十分感兴趣。

当时我国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依然是棉花,但其产量长期停留在4000多万石的水平上,……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穿衣问题。

1977年底,引进13套大化肥(生产设备),已有7套投产。以后,又继续引进……年产尿素1593万吨。……可增产稻谷近6500万到8000万吨。引进的4套化纤技术设备起到了“老母鸡”的作用,……到2003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化纤大国。通过这次引进,我们积累了同西方发达国家打交道的经验,……据我所知,参与领导第三次大规模引进的很多骨干,都是从参与这次引进项目的人员中调去的。

——摘编自曲青山、高永中《新中国口述史(1949—1978)》

根据材料及所学,分析陈锦华的口述内容对研究“新中国第二次大规模技术设备引进问题”的价值。

【考点】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建设成就;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变式训练
拓展培优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在战争问题上大多持有备无患的战略思想。 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向东部地区疏散人口,撇迁企业和军工厂,形成强大的战略后方,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而美国、瑞典等将重要的军事工业分散布局,部分重要的军工厂甚至建在地下。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对中国的东面和南面构成了军事威胁,苏联对中国的北面和西南构成了军事威胁,中国存在着遭受外敌入侵的危险。20世纪60年代中期三线建设启动,1965-1966年年形成了一个小高潮,完成了全部工厂搬迁计划的40%,建成和部分建成的项目接近在建项目的40%。三线建设是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战略大调整。

——摘编自王毅《论三线建设决策的形成及其实施》

材料二   1965年,中央成立了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负责川渝地区三线建设的整体工 作。在三线建设中,国家在川渝地区的投资总额达268.89亿元,高于排名第二的湖北110.67 亿元。在大规模投资下,川渝地区兴建了长安机器厂等一大批重要企业,基本涵盖了重工业的所有部门,其中,军工企业及与之配套的企业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以自贡市为例,三线建设前,盐业在自贡市的工业中占绝对优势;到1976年,自贡市逐步形成多门类产业结构,工业总产值在1965年以后的17年间增长36.7倍。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川渝地 区部分大中型企业多青睐于中小城镇,随着一批三线建设工厂的建成运行,这些小城镇的 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在促进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革的同时,也改善和提高了 人们的生活水平。

——摘编自王毅钟谟智《川渝地区三线建设企业区位选择及其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家开展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及其实质。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川渝地区三线建设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普通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扫盲教育始于清末。为应对列强入侵与民主革命浪潮,清政府1908年公布简易识字学塾计划,1909年颁布《简易识字学塾章程》,遂由京师逐渐推行各省,招收年长失学和贫家子弟无力就学者,学习国文、国民道德、算术、习字、体操五门课程,免收学费,书籍用具由学校提供。我国第二次由政府规定的扫盲教育是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的《民众学校办法大纲》,设有识字、三民主义、常识、珠算或笔算、乐歌。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颁布《修正民众学校规程》,赋予民众学校新使命,同时在《国民教育实施纲领》中将教育与实业、生活切实相连,并颁布《国民学校和中心学校办理社会教育要点》,进一步推动扫盲教育。此外,民间扫盲教育也有所发展,如陶行知的乡村工学团。另外,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扫盲教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文盲占总人口的80%以上。为使广大工农群众摆脱愚昧、当家作主,扫盲成为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拉开新中国扫盲事业的序幕。过渡时期,国家大力开展工农识字运动,普遍推广“速成识字法”,并不断在农村、机关干部、工厂、矿山、企业职工中加强扫盲教育。约十年的扫盲教育,使我国青壮年文盲降低了37%,依靠群众、基层组织和社会力量举办各种形式的、以识字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技术扫盲教育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扫盲教育由以扫盲为主,到初步建立起由扫盲、初等、中等到大专的工农教育体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立德等著《新中国扫盲教育史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近代扫盲教育发展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新中国深入开展扫盲教育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困难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扫盲教育始于清末。为应对列强入侵与民主革命浪潮,清政府1908年公布简易识字学塾计划,1909年颁布《简易识字学塾章程》,遂由京师逐渐推行各省,招收年长失学和贫家子弟无力就学者,学习国文、国民道德、算术、习字、体操五门课程,免收学费,书籍用具由学校提供。我国第二次由政府规定的扫盲教育是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的《民众学校办法大纲》,设有识字、三民主义、常识、珠算或笔算、乐歌。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颁布《修正民众学校规程》,赋予民众学校新使命,同时在《国民教育实施纲领》中将教育与实业、生活切实相连,并颁布《国民学校和中心学校办理社会教育要点》,进一步推动扫盲教育。此外,民间扫盲教育也有所发展,如陶行知的乡村工学团。另外,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扫盲教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文盲占总人口的80%以上。为使广大工农群众摆脱愚昧、当家作主,扫盲成为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拉开新中国扫盲事业的序幕。过渡时期,国家大力开展工农识字运动,普遍推广“速成识字法”,并不断在农村、机关干部、工厂、矿山、企业职工中加强扫盲教育。约十年的扫盲教育,使我国青壮年文盲降低了37%,依靠群众、基层组织和社会力量举办各种形式的、以识字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技术扫盲教育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扫盲教育由以扫盲为主,到初步建立起由扫盲、初等、中等到大专的工农教育体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立德等著《新中国扫盲教育史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近代扫盲教育发展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新中国深入开展扫盲教育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