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图为我国古代“布灰种盐”生产海盐的部分场景,其过程为“烧草为灰,布在滩场,然后以海水渍之,侯晒结浮白,扫而复淋。”

温度℃

20

60

90

100

溶解度/g

NaCl

36.0

37.3

39.0

39.8

54.8

61.3

70.0

73.0

33.5

52.2

51.1

46.2

   

(1) “晒结浮白”是指海水浸渍的草灰经日晒后出现白色海盐颗粒的过程,该过程和化学实验操作的原理相似。(填“蒸发结晶”“降温结晶”)
(2) 经过多次“扫而复淋”,提高卤水浓度获得“上等卤水”,将“上等卤水”在100℃恒温蒸发至有晶体析出,过滤,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50g,其中溶液中含水100g、NaCl39.8g、7.65g及2.55g(其他成分忽略不计),再将此溶液降温至20℃,所得溶液为NaCl的(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此时溶液中的质量分数为(结果精确至0.1%)。
(3)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 60℃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溶液的 B. 将60℃时NaCl和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溶液中析出的晶体更多 C. 90℃时,将20g NaCl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可得到69.5g NaCl溶液 D. 90℃时,将等质量的、NaCl饱和溶液降温至20℃,溶液中水的质量更大
【考点】
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填空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