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

材料二 秦由于忽视了文化对统一的功用,用相对落后的秦文化来兼并和统一先进的六国文化,终为其所累,导致自身灭亡。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不同区域已形成不同的文化圈。质朴、单纯、务实、外向、功利是秦文化的主要特征。相较六国文化而言,秦文化是落后的。

——摘编自胡鸣焕《秦亡新论》

材料三 秦朝建立后面临如何对待各地区不同文化的问题,秦以吏、法、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社会反抗,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由此,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允许或默许东方王国不用汉法,从俗而制。在东方政策问题上,秦始皇想快速实现文化统一,刘邦则容忍不同区域文化存在,结果都不成功。这个时候,第三种方案登台了,这就是儒家学者提出的“德教”。因此,有学者认为“政治上结束战国是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

——摘编自《(春秋) 与“汉道”》

(1) 根据材料一、二并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的观点。
(2) 依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阐述西汉“在文化上结束战国”的历程。
【考点】
秦朝暴政的表现与影响;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秋大业,教育为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有“汉代孔子”之称。他把人性划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三个不同的等级。“圣人之性”是绝对的善性不需教育;“斗筲之性”为天生的恶性,虽教难善。“中民之性”就是“有善质而未能善”,只有通过王者的教化才能成善。因此,他们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使之成为统治阶级利益的坚决维护者。

——百度百科

材料二   谓启导人之能力,而使其发达之方法。盖父兄之使其子弟受一定教育,不但属于道德上之义务,实亦为法律上之义务也。

——1908年作新社《东中大辞典》

人与人相比较,而已造就者对于未造就者,于某期间,继续以行普通之陶冶,使被教育者,得为独立之个人,社会之一分子之目的也。因其地位,而可分为家族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1911年黄摩西编《普通百科新大辞典》

查我国办教育,在光宣时代。当时无论新旧中人,莫不以教育为救国之要图。

——1917年梁启超的演讲

材料三   在十四五规划中(2021年—2025年),关于教育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自《“十四五”规划》

(1) 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教育主张。
(2) 依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初教育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对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解读。
材料分析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