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阿友谊,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装载着唐朝陶瓷的船只经印度洋驶抵巴士拉(阿拉伯帝国重要港口城市,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交汇处)时,这些精美绝伦的陶瓷给当地工匠以启发,鼓励他们尝试自己的新创造。虽然当地缺乏基本原料,又没有高温的烧窑技术,但工匠们就地取材,采用伊拉克南部的黄色黏土,模仿中国陶瓷的形状和颜色创造出自己的产品。

——古西卡·哈蕾特《模仿与启示:中国与巴士拉之间的陶瓷贸易》

材料二:欧洲世界由于不断地地理发现与殖民,逐渐扩张势力范围,顺势占有了世界上的大部分资源,成为海上霸主,阿拉伯的航海业则逐渐走向没落。东西方文明的差距自17世纪开始逐渐加大,而属于阿拉伯的那个航海时代,也就成为故事里一抹伤感的回忆。

———整理自《阿拉伯帝国的落日》

材料三: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中阿合作成果丰硕,捷报频传:卡塔尔世界杯主体育场卢赛尔体育场大放异彩,埃及第一条电气化铁路通车,阿联酋迪拜哈斯彦清洁燃煤电站并网成功……中国企业以高标准、高科技、绿色发展理念以及人文互通,与阿拉伯国家携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1) 写出汉唐时期经印度洋到巴士拉的商路的名称,并根据材料一指出其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的航海业则逐渐走向没落”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以中阿合作为例,概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
【考点】
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新航路的开辟; 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及其成就;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2. 以下是小史同学复习“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时设计的手抄报内容。请你阅读后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时间轴:

史海拾贝: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忽必烈时代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在元朝生活了17年。马可·波罗回国后讲述他在中国的经历,形成《马可·波罗行纪》一书。书中记载了大都、西安、济南、开封、杭州、福州、泉州等许多城市的情况,描述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物产,反映了中国的富庶和先进。马可·波罗游记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极大向往。

地图中的历史:

相关史事:

郑和7次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其中最大的海船可乘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海船。郑和的船队有严整的编队,船只分工明确,分别承担载人、载货、运粮、装淡水等任务,还有战船护航。仅首次下西洋时,就有27000多人,其中有使臣、官兵、航海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宗教人士、翻译、医生、厨师、工匠等。郑和的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能够准确地测定航区、航线和船位,有效地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

(1) 你认为在时间轴上还可以增加哪两个重大历史事件?并简单说明理由。(10分,要求:

选取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在答题卡上的时间轴上分别标出这两个历史事件;时间轴上时间顺序要正确)

(2) 阅读手抄报后,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有了什么进一步认识?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