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没有人能一直正确”表明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②“没有人能一直正确”是因为价值判断具有主体差异性
③“铅笔的另一头是橡皮”启示我们要正视错误改正错误
④“长大后不允许用铅笔”是基于人生挫折因长大而减少
①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②真理具有条件性,要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③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①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辩证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③要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的统一
④否定是事物外部矛盾和内部矛盾共同运动的结果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向外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大国博弈和竞争空前激烈;向内看,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面临挑战,地区间发展差异难以在短期内解决。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但随着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市场发育不充分、政府和市场关系尚未完全理顺等问题仍然制约着经济高质量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继续把改革向纵深推进。
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老百姓最关心什么、最期盼什么,改革就向什么方向发力和推进。我国在改革中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边听边干”中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实现党与人民群众的双向奔赴。
得益于我国实行的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适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外国游客的“中国行” 变得更加顺畅,亲眼所见的中国打破了他们的原有印象。
在社交媒体上,“ChinaTravel”、“City不City” 成为了热门话题。重庆的8D景观,北京的长城,浙江杭州的西湖,广西的桂林山水;北京的烤鸭,重庆的串串,上海的蝴蝶酥,南京的灌汤包;汉服唐装、中医理疗……相关视频的播放量达到了数十亿次。这些视频不仅展示了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和繁华,还记录了外国游客对中国美食、文化和人民热情好客的积极体验,让世界各地的观众能够看到一个真实、生动、现代化的中国。尽管大多数外国游客都力求客观公正地展示中国,但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由于文化差异,一些游客可能在不了解全部背景的情况下,对某些文化现象进行错误的解读。另外一些外国网民观看了反映中国真实面貌和进步成就的视频后,认为这是摆拍。
要求:观点明确、语言表达清晰,学科术语使用规范。
2024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郑重宣告,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不会改变,同各国友好合作的决心不会改变,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决心不会改变。新征程上,中国愿继续同各国一道,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内涵,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使命,为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懈努力。
70年前,中国领导人携手印度、缅甸领导人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如何处理国与国关系这一重大命题给出了历史答案。70年后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和根本利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给出了新的时代答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在努力目标、实现路径、价值遵循、实践平台等方面作出全方位、创造性丰富拓展,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崇高目标,推动人类进步事业迈出新的历史跨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指明了世界文明进步的方向,已经从中国倡议扩大为国际共识,从美好愿景转化为丰富实践,从双边到多边、从区域到全球、从发展到安全、从合作到治理,日益成为引领时代前进的光辉旗帜,有力推动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
①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②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③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①具体的实践水平限制了人们的认识
②不成功的实践也能推动人们的认识
③实践可以确定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④事物的发展程度制约了人们的认识
①认识的真理性依主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②认识的真理性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制约
③真理性认识能够经受住不断发展着的实践的检验
④真理性认识只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推动实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