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报刊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往往展现着时代命脉。某同学收集了不同时期的报纸展开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报刊寻印记】

梁启超为《时务报》撰写的政论,痛陈爱国救亡,呼吁变法维新,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因此《时务报》颇受读者欢迎,数月间行销万余份。

——摘编自陈国庆、聂苏秦著《中国近代思想史纲》

材料二:【报刊探革命】

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

——1905年孙文《民报》发刊词

材料三:【报刊求大义】

“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斗争中作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这个号

角,既为中国抗日战争而吹响,又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吹响”。

——1938年《新华日报》发刊词

(1) 依据材料一,结合中国当时面临的民族危机,指出《时务报》能够“数月间行销万余份”的原因,并概括《时务报》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对孙中山所说的世界“百年锐于千载”的理解。
(3) 根据材料三分析《新华日报》创刊的历史背景与目的。
(4)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报刊对促进社会发展有哪些作用?
【考点】
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 抗日战争;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2. 黄河万古流,哺育了中华儿女,更以特有的影响力塑造着中华民族。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舞蹈人群前面的四条横线代表黄河 ,该舞蹈饰纹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对黄河祭祀活动场景的描绘。秦朝开始,黄河祭祀上升为国家公祭活动,并为后世继承。

——摘编自王德刚《黄河祭祀的历史演变与新时代“母亲河”形象塑造》

材料二中国古代黄河诗文流变特色(部分)

时期

黄河诗歌特色

唐朝

突出表现黄河的壮美景象

南宋

黄河成为国土的代称,借以表达恢复故土、思念故国的情怀

元明清

元明清歌咏范围真正到达黄河上游,此前几乎属于想象之辞

——整理自李朝军《颂美 、诉灾与民族意蘊》

材料三

材料四

2024年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五周年。保护黄河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在党的领导下,近年来黄河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健全;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和综合处理泥沙体系建设,彻底扭转了历史上黄河下游频繁决口的险恶局面。

——摘编自陈静《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治黄事业的历程与经验》

(1) 根据材料一中的右图,说明中国古代社会重视祭祀黄河的原因。
(2) 黄河诗歌反映时代气象。联系所学知识,任选两个时期予以分析
(3) 黄河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综合上述材料,提出你的观点,并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上海租界是外国侵略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探索的见证。某校史学社分小组开展了“上海租界与近代探索”的主题学习,请你参与完成问题。

小组1:探究上海租界的起源

材料一

允准英人携眷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口居住……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1843年《虎门条约》

材料二

近代上海,华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者并存,既有中外落后与先进的文化交流,也有资本主义文化内部融合,近代的上海滩像是一个大熔炉……上海在1843年开埠以前,是交通便利的渔港,不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但却在接纳近代文明时体现出了它的优越性。

——李芬兰李建平《租界——上海历史近代化的双刃剑》

小组2:梳理近代上海大事年表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海租界显现出近代文明,是近代中国探索的见证。

时间

大事

19世纪50年代以后

上海取代广州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通商口岸

19世纪60—70年代

为了自强、求富,洋务派在上海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等一批军事和民用企业

19世纪80年代

上海诞生了仿洋机制品公司,孕育了民族工业的创建,如阜丰面粉厂

20世纪初

汽车在输入上海,有轨电车也在租界出现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租界)创办:《青年杂志》(刊物)

1919年6月5日

上海出现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响应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921年

中国共产党“一大”在上海(租界)召开

(1) 根据材料一,写出与上海租界起源相关的战争名称。
(2) 结合材料二,分析上海滩能成为近代大熔炉的条件。
(3) 为什么说上海租界见证近代中国的探索?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予以说明。(要求逻辑严密,表述简洁)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