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华工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十几万华工在欧洲战场从事艰苦工作,数千人献出了宝贵生命。

材料一关于一战华工的部分研究资料

文献史料

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招募华工的布告、用途、薪金表》,1916年

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驻济南领事就劳工问题致英国公使的信》,1916年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英法等国规定招工各项工资案》,1917年

《中国人力援助战时法国》,《纽约时报》,1917年

威海市档案馆藏《华工出洋歌》,1917年

《旅法华工近状》,《东方杂志》,1917年

《大战中的中国:她在劳力、原材料、军需品和食物上对协约国的贡献》,《亚洲》,1917年第8期

《华工团二大队第3902号华工给德国皇帝的信》(译件),1918年

《国王与中国华工军团》,《英国周刊》,1919年

《华工在法与祖国的损益》,《华工周报》,1919年

《在巴黎华工庆祝联军的胜利》,《华工周报》,1919年

《英法华工归国后之处置》,《民心周刊》,出版年不详

《招聘护送华工回国沿途照料员章程》(中国驻巴黎总领事馆发布),《旅欧周刊》,1920年

《华工归国后该怎样》,《华工杂志》,1920年

其他资料

尼古拉斯·格里芬:《一战中的英国华工军团》,《军事事务》,1976年第3期

徐国琦:《文明的交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在法华工》,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年版

材料二探究主题

华工赴欧的原因

英法对华工的态度

中国社会对华工的关注

一战后华工的境遇

(1) 按史料类型,将材料一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序号。
(2) 参考材料一中的研究资料,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主题,说明选题意义,拟定研究提纲,列出3—5个相关参考资料的序号。

要求:选题意义应结合历史背景,研究提纲应系统清晰,所列参考资料从标题上看应密切联系主题。

【考点】
“一战”的主要战线与进程;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为了探讨“一战中坦克的应用”,请根据提示完成以下学习活动。

(1)第一步:现搜集到下列两张图片,请选择最能够印证坦克应用对战争影响的图片,并结合图片信息说明理由。

图1:照片《1916年索姆河战场上的“马克Ⅰ型”英国坦克》

图2:漫画《最糟糕的就在我们身后》(1918年【英】阿瑟·摩尔兰德)

(2)第二步:为了进一步佐证,检索到下列三份资料,请对其史料价值做出评估与说明。

①索姆河战役亲历者英国人巴兹尔•利德尔•哈特的回忆录(1965年)

②电影《索姆河战役》(2013年)

③【英】加里•谢菲尔德著:《一战简史》(2019年)

(3)第三步:根据下列材料解释坦克的应用与一战进程的关系,并就战争与技术发明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一:“战壕的不可移动性以及要把战争重新带入移动状态的愿望推动了武器的改进,从而为打破致命的僵局提供了必要的动力。1915年年末,英国最先使用坦克,协约国利用坦克来摧毁防御性的战壕,恢复交战。”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若无战车(坦克),则在8月8日的上午,德军就不会受到那样严重的奇袭而发生不可收拾的恐怖现象。步兵看到步枪和机关枪都不能阻止对方的战车,遂感觉到自己是无能为力了,于是,不是投降就是逃走。”

——【德】《1918年8月8日的悲剧》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17年2月,美国以德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政策为由,断绝与德国的外交关系,并建议中国也与德国断交,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问题提上日程。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对参战问题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以国务总理段祺瑞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极力主张中国参战。在段祺瑞主持下,内阁会议于3月通过了与德国绝交的决定。但在提交国会审批的过程中,段祺瑞与总统黎元洪产生矛盾,一度被免去职务。经历政治争斗后,段祺瑞重新担任总理,主持内阁再度通过对德宣战的决定。

进步党人【注】梁启超多次上书段祺瑞,主张对德宣战。并公开发表《中德国际前途观》《余与此次对德外交之关系及其所主张》《绝交后之紧急问题》等文,称“若拒美请而孤立,则中国将来必为列强俎上之肉,今出此途,于救亡之外,尚有一线进取之路耳”。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则着眼于内政。孙中山在致北京国会电中称,中国参战会引发“排外之盲动”等危险。5月发表的《中国存亡问题》一文中,孙中山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性质的战争,是一场世界强国弱肉强食的战争,中国国力弱小,不宜卷入其中。就参战得到的一些利益,可以通过外交途径获得。中国不应该冒险参战,而是应该将工作重心放在改革内政、奖励农业、工业发展,推动交通建设上。

——改编自王建朗《北京政府参战问题再考察》

【注】进步党:民国初年一个大规模政团,是当时政坛上非常活跃的一股势力,包括部分国会议员、政府官员和民间知名人士。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17年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对中国参战的态度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材料分析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