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类对“磁”的探索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资料一: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发现了磁石有吸引铁的特性,并用磁石制作了司南——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如图甲)。

资料二:19世纪初,安培提出分子电流假说:在原子、分子等微粒的内部,存在着一种环形电流——分子电流,使每个微粒成为徵小的磁体(如图乙),分子的两侧相当于两个磁极。通常情况下磁体分子的分子电流方向是杂乱无章的(如图丙),它们产生的磁场互相抵消,对外不显磁性。当外界磁场作用后,分子电流的方向大致相同,分子间磁场相互叠加,它们的效果显示出宏观磁性。

资料三:19世纪末,著名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居里夫人的丈夫)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发现磁体的一个物理特性,就是当磁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原来的磁性就会消失。后来,人们把这个温度叫“居里点”。

(1) 司南的勺子静止后勺柄朝南方,勺柄是磁体的极。
(2) 下列说法中支持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的是____(填字母)。 A. 原子的核外电子绕核做圆周运动,能形成环形电流 B. 根据右手螺旋定则,环形电流能产生某一方向的磁场 C. 铜原子核外电子也是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铜却不能被磁体吸引 D. 随着科技进步,原子结构模型已经发生变化
(3) 若图丙的磁体磁化后右端为北极,则磁化后丙物质的微观模型可以表示为(填字母)。

(4) “居里点”产生的可能原因是:高温使分子或原子,磁体的微观结构重新变成杂乱无章(如图丙)。
【考点】
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解答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