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中的横线上。

①冯玉祥政变成功后,随即电邀孙中山先生北上共商(国事/国是),后者接电后欣然同意,决定北上。

②经过黄胖子的说和,两家决定握手言和,以前的恩怨(一笔抹杀/一笔勾销)。

③王利发悄悄提醒常四爷说话要小心点,因为他深知来茶馆的人(参差不齐/良莠不齐),一不留神就可能会招来灾祸。

④秦仲义说:“小王,你提前付明年的房租吧,我最近开销大,手头拮据,有点(左支右绌/捉襟见肘)。”

【考点】
成语的使用;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填空题 容易
课时演练
换一批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百姓自发写诗的热情十分____。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当仁不让地彼此打擂;茶客们,则在观看中____地评点优劣,诗让人们自得其乐。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使它和自己平起平坐。而一座有诗歌传统的城市,才能够如花开一般,处处都绽放出诗来。

成都的诗的传统,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杜甫如果当年不是选择了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一座草堂,那么情况就另当别论了。诗的传统,其实就是一种经久不衰的文化底蕴。它靠的不是一时的推崇和追捧,而是漫长岁月的____,才化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一如何绍基先生题写在草堂工部祠门前的楹联所述:“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今天的草堂之所以仍是成都人民的文化圣地,(   ),并写出了后世我们所见到的“浑然天成而不见其刻划之痕”的诗句,也是因为杜甫自身及其诗歌的人民性,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是他和他的草堂,让诗与这座城市的人们____。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高涨  随心所欲  浸润  水乳交融 B. 高涨  直言不讳  浸润  合而为一 C. 昂扬  随心所欲  熏陶  水乳交融 D. 昂扬  直言不讳  熏陶  合而为一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并不是因为杜甫当年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成都这座城市定居多年 B. 不仅是因为杜甫当年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了一间茅屋 C. 并不是因为杜甫当年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了一间茅屋 D. 不仅是因为杜甫当年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成都这座城市定居多年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修改出来。
语言文字运用 容易
3. 阅读话剧《茶馆》选段,完成各题。

〔常四爷提着小筐进来,筐里有些纸钱和花生米。他虽年过七十,可是腰板还不太弯。

常四爷  什么事这么好哇,老朋友!

王利发  哎哟!常四爷!我正想找你这么一个人说说话儿呢!我沏一壶好的茶来,咱们喝喝!(去沏茶)

〔秦仲义进来。他老得不像样子了,衣服也破旧不堪。

秦仲义  王掌柜在吗?

常四爷  在!您是……

秦仲义  我姓秦。

常四爷  秦二爷!

王利发  (端茶来)谁?秦二爷?正想去告诉您一声,这儿要大改良!坐!坐!

常四爷  我这儿有点花生米,(抓)喝茶吃花生米,这可真是个乐子!

秦仲义  可是谁嚼得动呢?

王利发  看多么邪门,好容易有了花生米,可全嚼不动!多么可笑!怎样啊?秦二爷!(都坐下)

秦仲义  别人都不理我啦,我来跟你说说:我到天津去了一趟,看看我的工厂!

王利发  不是没收了吗?又物归原主啦?这可是喜事!

秦仲义  拆了!

常四爷  拆了?

王利发  拆了?

秦仲义  拆了!我四十年的心血啊,拆了!别人不知道,王掌柜你知道我从二十多岁起,就主张实业救国。到而今……抢去我的工厂,好,我的势力小,干不过他们!可倒好好地办哪,那是富国裕民的事业呀!结果,拆了,机器都当碎铜烂铁卖了!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我问你!

王利发  当初,我开得好好的公寓,您非盖仓库不可。看,仓库查封,货物全叫他们偷光!当初,我劝您别把财产都出手,您非都卖了开工厂不可!

常四爷  还记得吧?当初,我给那个卖小妞的小媳妇一碗面吃,您还说风凉话呢。

秦仲义  现在我明白了!王掌柜,求您一件事吧,(掏出一二机器小零件和一支钢笔管来)工厂拆平了,这是我由那儿捡来的小东西。这支笔上刻着我的名字呢,它知道,我用它签过多少张支票,写过多少计划书。我把它们交给你,没事的时候,你可以跟喝茶的人们当个笑话谈谈,你说呀:当初有那么一个不知好歹的秦某人,爱办实业。办了几十年,临完他只由工厂的土堆里捡回来这么点小东西!你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告诉他们哪,秦某人七十多岁了才明白这点大道理!他是天生来的笨蛋!

王利发  您自己拿着这支笔吧,我马上就搬家啦!

常四爷  搬到哪儿去?

王利发  哪儿不一样呢!秦二爷,常四爷,我跟你们不一样:二爷财大业大心胸大,树大可就招风啊!四爷你,一辈子不服软,敢作敢当,专打抱不平。我呢,做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我只盼着呀,孩子们有出息,冻不着,饿不着,没灾没病!可是,日本人在这儿,二栓子逃跑啦,老婆想儿子想死啦!好容易,日本人走啦,该缓一口气了吧?谁知道,(惨笑)哈哈,哈哈,哈哈!

常四爷  我也不比你强啊!自食其力,凭良心干了一辈子啊,我一事无成!七十多了,只落得卖花生米!个人算什么呢,我盼哪、盼哪,只盼国家像个样儿,不受外国人欺侮。可是……哈哈!

秦仲义  日本人在这儿,说什么合作,把我的工厂就合作过去了。咱们的政府回来了,工厂也不知怎么又变成了逆产。仓库里(指后边)有多少货呀,全完!哈哈!

王利发  改良,我老没忘改良,总不肯落在人家后头。卖茶不行啊,开公寓。公寓没啦,添评书!评书也不叫座儿呀,好,不怕丢人,想添女招待!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有做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常四爷  盼哪,盼哪,只盼谁都讲理,谁也不欺侮谁!可是,眼看着老朋友们一个个的不是饿死,就是叫人家杀了,我呀就是有眼泪也流不出来喽!松二爷,我的朋友,饿死啦,连棺材还是我给他化缘化来的!他还有我这么个朋友,给他化了一口四块板的棺材;我自己呢?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看,(从筐中拿出些纸钱)遇见出殡的,我就捡几张纸钱。没有寿衣,没有棺材,我只好给自己预备下点纸钱吧,哈哈,哈哈!

秦仲义  四爷,让咱们祭奠祭奠自己,把纸钱撒起来,算咱们三个老头子的吧!

王利发  对!四爷,照老年间出殡的规矩,喊喊!

常四爷  (立起,喊)四角儿的跟夫,本家赏钱一百二十吊!(撒起几张纸钱)

秦仲义  一百二十吊!

王利发  一百二十吊!

秦仲义  (一手拉住一个)我没得说了,再见吧!(下)

王利发  再见!

常四爷  再喝你一碗!(一饮而尽)再见!(下)

王利发  再见!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常四爷、王利发、秦仲义代表了市民阶层,他们都因为不同的情况而生活不顺,这种剧情安排是为了显示社会出了问题。 B. 嚼不动花生米的细节一方面说明三个人老迈的状态,一方面说明在生活的重压之下,三个人已经没有心思去吃花生米。 C. 秦仲义坚持实业救国,工厂先是被日本人剥夺,后来又被政府定为逆产,这都说明在当时条件下实业救国没有出路。 D. 从常四爷只盼“都讲理”、王利发只盼孩子出息及生活温饱等可以看出,底层民众对社会的要求很低,但是这些在当时也只是奢望。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开头写常四爷的筐里有些纸钱为后面剧情发展埋下了伏笔,写秦仲义的衣服破旧不堪与其之前的辉煌形成反差。 B. 全剧使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所选取的人物都是能够代表不同阶层市民的个体,这些人的命运变化也能够投射出国家和时局的变化。 C. 剧中秦仲义用义愤填膺的反语诅咒了当时的社会,评价自己时使用第三人称更将这种对社会不公的愤恨表现到了极致。 D. 三位老人祭奠自己的情节体现出剧中人物对未来彻底失去了信心,在人世间已经没有任何眷恋,想要以死做最后抗争。
(3) 文本中写到“三个老头子”祭奠自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 有评论说《茶馆》中的人物是“在黑暗中抗争”,请你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