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①秦腔,别称“梆子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 , 成熟于秦,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②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梆子腔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
③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摘编自网络)
【材料二】
①秦腔的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带板、滚板等六类基本板式;彩腔,俗称“二音” , 常用在人物情感饱满与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在这两部分唱腔里,又有欢音和苦音之分。
②除唱腔特色之外,秦腔的其他艺术表演形式和技艺手段也颇有看点。
③从角色来看,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生旦净丑,各有千秋。秦腔有四生、六旦、二净、一丑,共计十三门,又称“十三头网子”。角色在演唱时,须生、青衣、老旦、花脸可多角重唱,俗称“唱乱弹”,这是秦腔表演的一大特色。从绝活来看,秦腔的表演技艺非常丰富,身段和特技应有尽有,如趟马、拉架子、吐火等。从装扮来看,秦腔脸谱与京剧脸谱、川剧脸谱并称中国三大脸谱系统。秦腔脸谱的样式众多,有整脸、五花脸、旋脸、斜皮脸、通天柱脸、老脸等多种谱式。多样的秦腔脸谱在数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古典独特的绘制风格,体系完整、大大影响了京剧脸谱的形成与发展。
(摘编自网络)
材料三】
①中国有数百种戏曲,秦腔的曝光率和存在感算不上最高。但若论感染力和铁杆粉丝数,却少有出其右者。初听有点躁,但只要听进去了,人们再也难从脑海中抹去这段记忆,往往还会如痴如醉、百听不厌。
②究其原因,大致有这样几点。一是秦腔表演形式上突出体现为“吼”,山崩地裂、翻江倒海般的气势足可征服人心。二是基调上突出体现为“悲”。撕心裂肺、扣人心弦的情节具有强烈的艺术张力,慷慨激昂、荡气回肠之悲油然而生。据说,悲剧比喜剧更能打动人。厚重的三秦大地,承载过数不胜数的故事,兴衰荣辱、忠孝节义、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等世间百态轮番上演。在八百里秦川用秦腔唱老秦人的故事,情景代入很容易让人“带感”。三是艺术呈现上突出体现为“美”。秦腔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所以悲中带喜、苦中有乐,大悲大喜中蕴含着真善美和家国情怀。结局往往正义得到声张、好人终有好报,满足了受众的朴素愿望。秦腔不仅唱腔美,扮相、戏词、武戏等也凭借艺术美感引人入胜。
(摘编自网络)
【材料四】
①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倡导组建了以唱陕西地方戏秦腔、眉户为主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时值抗日战争,成立剧团的初衷就是要让民众觉醒起来。陕北米脂人马健翎所创作的《血泪仇》便是民众剧团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讲述了抗战时期蒋管区农民王仁厚一家六口受尽了国民党的残酷迫害,被逼得家破人亡,后来终于找到了陕甘宁边区,在边区政府的关怀下,他们过上了美好的生活。也正是马健翎,将贫苦、憨厚的农民搬上舞台,用现代戏表现时代生活,鼓舞着千万民众为摆脱压迫与束缚不断奋起抗争。
②秦人自远古开始作戏击缶为歌。先秦时的《诗经》《离骚》,字里行间都灌输着秦地的野逸、旷达之气,沁透着皇天后土上的生民对生存理想的赞美。从先秦到如今,秦人的这种旷达、这种对生存理想的赞美生生不息,犹如纵横秦地伟岸的秦岭山脉,又如山间的一股清泉,这种精神,属于秦腔。
(摘编自《有种精神叫秦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