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角度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 ,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
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偏转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材料一:19世纪,物理学家发现空气在高电压作用下会产生粒子流,通过磁场时该粒子流会发生偏转(如图甲),且偏转方向与带正电的α粒子(内含2个质子)在磁场作
用下的运动方向相反。这些粒子即为电子。
材料二:1911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发现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极少数a粒子发生反弹(如图乙)。
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材料三: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氮原子核在被轰击后有微粒被打出,同时α粒子留在核内,导致氮原子核转变为氧原子核。
材料一:19世纪初,有科学家认为:氢是母体,其他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理论上都是氢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整数倍。
材料二:1886年,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大胆假设:同一元素的原子,可以有不同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不同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
材料三:1961年,国际上采用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确定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各自在该元素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和。
推理不断纠正错误认识,逐步揭开原子的构成。
他推测的依据是。
由实验现象可以推理得出的结论有____(填字母)。
材料一:1803年,道尔顿在原子论中提出元素由微小的不可分的原子组成;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比例形成不可再分的原子——“复杂原子”。
材料二:1809年,盖·吕萨克认同道尔顿的原子论,并提出自己的假说: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中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包括“复杂原子”)。道尔顿反对盖·吕萨克的假说,他认为若该假说成立,解释化学反应时,有些反应会推导出“半个原子”,与原于论矛盾。
材料三:1811年,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解决了道尔顿和盖·吕萨克的矛盾。随后科学家们确立并逐步完善了“原子-分子”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