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把下列空白处补写完整
(1) 庄子(约前369——前286)和孟子同时而稍后,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他生活贫困,做过漆园吏,但学识渊博。他对当时统治者攻城占地的做法深恶痛绝,对儒家积极参与政事给予了尖锐的批评,主张“”。宋王偃昏庸残暴以致亡国的现实对庄子的思想影响很大,所以他不再出仕(做官)与统治者合作。他性情旷达,追求绝对的自足自得的主观精神境界。
(2)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因庄子曾隐居南华山,所以,又称《》,是著名的经典著作。原有52篇,现存33篇,分为,内篇共7篇,是庄子本人所作,是全书的精华部分,全面阐述了庄子的观、观、观、论和政治论;外篇15篇,是内篇的补充和发挥,观点阐述的更为明确和具体,对丑恶现实的愤慨表现的更为强烈;杂篇共11篇,是庄子后学对庄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养生主》选自内篇,是庄子宣扬其养生之道的文章,其中引入了《庖丁解牛》的寓言论证了人处世间能“” “”的方法。

【考点】
文学典籍; 作家作品;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语言文字运用 容易
课时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 , 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节选自《庖丁解牛》)

材料二: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 , 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巳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节选自《种树郭橐驼传》)

(1) 下面各项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彼节者有         ②道芷阳 B. ①謋已解           ②隆伏行 C. ①不抑耗其而已     ②其害之 D. 为止             ②驼所种树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丁指解牛的厨师的名,与《陋室铭》中“往来无白丁”的“丁”意思不同。 B. 肯綮,文中指筋骨相结合的地方,其比喻义与成语“切中肯綮”的“肯綮”意思相同。 C. 名,指名字,与《石钟山记》中“而此独以钟名”的“名”字意思不相同。 D. 生枯,在文中指活着,与《孔雀东南飞》中“便可白公姥”的“公姥”同为偏义复词。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般厨师分解牛时,使用刀具或割或折,刀具的使用寿命很短;庖丁分解牛时,巧妙避开了复杂的筋络和骨头,所以他的刀具使用多年还光亮如新。 B. 橐驼即骆驼,乡人称人为橐驼,原带有玩笑甚至嘲讽意味。但郭橐驼不以为忤,欣然接受,表现了他朴实善良、乐观豁达的个性特点。 C. 他植者暗中观察仿效郭橐驼的种植方法,种出的树却是始终比不上郭橐驼,不是因为他们不够虚心,而是因为他们没学习到郭橐驼种树本领的精髓。 D. 从郭橐驼的种树经验来看,想要让树木孳长茂盛,在树种下去后,就不要惦念它,不要再动它,要顺应树木天性,听任树木自由生长。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②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5) 材料一和材料二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人应该如何对待外物。请结合文本,分析两则材料观点的异同。
文言文阅读 困难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庄子》)

(1)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官知/止而神/欲行 B. 视/为止,行为/迟 C. 官/知止而神欲/行 D. 视/为止,行/为迟
(2) 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姓庄,名周,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B. 庖丁,意思是名叫“丁”的厨师。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C. 文惠君,即梁惠王,“惠”是他的谥号。战国时期,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大梁(今开封西北)后,魏国亦称梁国。梁惠王即魏惠王,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D. 臣,文中是指庖丁在文惠君面前的自称。君主时代,只有官吏在君主面前可以称臣。
(3) 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B. 文章用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对比:解牛三年之后,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凭精神和牛接触,不用眼睛看就可把它拆卸。 C. 庖丁解牛动作熟练,声响美妙、自然、优美。他能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所以他的刀用了十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D. 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文中的“养生之道”是指在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借以自我保护的方法。
(4)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②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5) 庖丁解牛的故事谈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文言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解牛

庄子

庖丁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瓠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B.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C.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D.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也叫《道德经》,是庄子和他的门人及其后学所著,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 B. “庖丁”是人名,其中“庖”是职业,“丁”是名字,这种取名的方法在先秦颇为普遍,如“弈秋”“轮扁”“盗跖”等。 C. “文惠君”为谥号。“谥号”指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品德修养而给予的称号。 D. 《桑林》,传说中商汤时代的乐曲名;《经首》相传为尧时的乐曲名。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庖丁解牛》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描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的神态动作。寥寥数语,一副怡然自得、心满意足的神态跃然纸上。 B. “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形象化。 C. 《庖丁解牛》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为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的对比。 D. 《庖丁解牛》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②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5) 庖丁解牛的故事谈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这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文言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