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缺处填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屈原,名平,字原,但实际上他姓芈,并不姓屈。“屈”其实是和姓相关的另一个称呼——氏。历史资料记载,屈原芈姓屈氏,①,楚王为芈姓熊氏。先秦时期,②,姓是有血缘关系的整个部族的共同称号,氏是某个支系的称号。而“芈”姓衍生出来的“氏”,③,如白氏、景氏、叶氏、伍氏、项氏、查氏等。“西楚霸王”项羽便与屈原同姓不同氏。

【考点】
语句补写;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语言表达 普通
课时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秦人伐楚,取八城。秦(昭)王遗楚(怀)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怀)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昭)王令一将军诈为王,伏兵武关,楚(怀)王至则闭关劫之,与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藩臣礼,要以割巫、黔中郡。楚(怀)王欲盟,秦王欲先得地。楚(怀)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因不复许秦人留之。齐王归楚太子,楚人立之。

臣光曰: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有删改)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编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秦A诈B我C而D又E强F要G我H以I地J因K不L复M许N秦O人P留Q之

(2)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

②楚(怀)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

(3) 选文记载楚怀王入秦最终被秦国扣留的史实,有何目的?请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文本一:

楚江有吊

[宋]寇准

悲风飒飒起长洲,独吊灵均恨莫收。

深岸自随浮世变,遗魂不逐大江流

霜凄极浦幽兰暮,波动寒沙宿雁愁。

月落烟沉无处泊,数声猿叫楚山秋。

【注释】①寇准:北宋名臣,一生四居相位,死后谥号“忠愍”。诗人年少及第却被分派到僻远的巴东做知县,本诗即作于上任途中。②灵均:屈原的字。③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江边渔父曾问屈原:“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文本二:

屈 原

[宋]张耒[注]

楚国茫茫尽醉人,独醒惟有一灵均。

餔糟更遣从流俗,渔父由来亦不仁。

【注释】张耒,“苏门四学士”之一。苏轼获罪后受到满朝文武的孤立,他因支持苏轼而屡遭贬谪。

(1) 下列对文本一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飒飒”两字写出了秋风的凄厉,营造了萧瑟的氛围,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诗人在独自凭吊时与屈原心意相通,真切感受到屈原对那些奸佞小人的痛恨。 C. “幽兰”关联屈原吟咏香草的诗篇,屈原常以香草寄托自己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D. 尾联以景结情,通过昏暗的夜色、哀切的猿声等,从多个角度来渲染客途之悲。
(2) 两首诗借“渔父”的典故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诗歌鉴赏 普通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公仲朋谓韩王曰:“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 , 以此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儆公仲之行,将西讲于秦。

楚王闻之,大恐,召陈轸而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乡,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令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 , 使信王之救己也。纵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大说,乃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敝邑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于秦,敝邑将以楚殉韩。”

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困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也。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师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以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轻强秦之祸,而信楚之谋臣,王必悔之矣。”韩王弗听。遂绝和于秦。秦果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岸门,楚救不至,韩氏大败。

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也。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有删改)

(1) 解释下列加点字。

与国不可——才傲物

秦之欲我久矣——十年春,齐师我(《曹刿论战》) 

一而甲——故人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 

使王之救己也——成述其异,宰不(《促织》) 

楚王大——学而时习之,不亦乎(《<论语>十二章》) 

韩王听——手指不可屈伸,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韩氏之兵非弱也——其后楚日以(《屈原列传》)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开,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今秦之心A欲伐楚B王不如C因张仪D为和E于秦F赂之G以一名H都I与之伐楚

(3)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庙祠,是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本文中指祭于宗庙。 B. 四境,文中指四方疆界,与《六国论》中“起视四境”的“四境”意义相同,都代指全国。 C. “重其币”中“币”指礼物,与《屈原列传》中“厚币委质事楚”的“币”意义相同。 D. “邑”原指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本文中的“敝邑”是楚王对自己国家的谦称。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韩大战,韩国告急,韩王派公仲朋出使秦国求和,以此来缓解与秦的矛盾,并将祸水引向楚国,果然引起了楚王的不安。 B. 陈轸为楚王献计,在楚国国内戒严,派遣军队和使者制造救韩的声势,迷惑韩王,借此来破坏韩、秦的关系,使楚国免于大患。 C. 韩王不听公仲朋的规劝,最终没有与秦联合,引起秦国大怒,秦国发兵攻打韩国,楚国虽然来救,但因实力太弱,最终韩国大败。 D. 作者认为,韩国实力并不弱,最终却落了个军队大败、谋略被耻笑的下场,主要是因为韩王误信陈轸的诳言,没有采纳公仲朋的计策。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纵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

②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

(6) 公仲朋劝说韩王不要轻信楚国救韩而取消与秦联合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