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报刊记录社会生活,反映时代命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光绪帝下诏准许官民办报,随着清政府“言禁”“报禁”的开放,办报出现了高潮,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一些爱国知识分子纷纷以创办报刊作为宣传其思想的武器。
——摘编自《中国近代报刊史》
材料二 表一有关“教育考试”新闻报道在《申报》出现篇数变化
时间 | 1906年 | 1911年 | 1912年 |
教育考试 | 20篇 | 0篇 | 1篇 |
表二 “民族”一词在《申报》出现的次数变化
材料三 重庆谈判期间,《新华日报》的报道(摘录)
报道来源 | 报道内容 |
社会名流言论 | 国民参政会议员张申府说:毛先生这次来渝,已充分表明中共关于谈判的诚意。 |
群众来信 | 来信写道:谈判应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求取和平,亦即为全国人民的福利。 |
事实报道 | 《华北华中敌伪奉当局(国民政府)命令,进攻我新旧解放区》。 |
中共主张 | 中国共产党人力求在和平、团结、民主的基础之上合理地解决当前实际问题。 |
材料四 史学家们不仅能从报纸上查到各个时期的政情、军情、财政金融和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情况,还可以从中得到有关社会、文学、音乐、体育等各方面的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有些报纸由于对一些重大事件的全过程,或其中的一个侧面,作过连续的集中的报道,往往可以补充公私文献资料的不足,对历史研究工作者具有特殊的参考价值。但是,报纸所提供的材料也有所不足,一是常有漏报和误报,二是往往掺杂有不少纯属伪造的稿件,这是利用报纸作为研究资料的史学家们应该注意的。
——摘编自方汉奇《报纸与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