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牌一带早先唱和的是耕歌戏,又称竹枝腔,是由农村播种歌发展而来的石牌高腔与民间百戏(又称“杂耍”)融合而成的民间歌舞演唱。地处水陆交通要道的石牌镇,是周边各县农副产品集散地,也是通往安庆及沿江各地必经之路,南来北往的商贾在此成了文化交流的使者,劳动人民深接地气的各式剧目声腔在此碰撞,生成戏曲文化萌芽的沃土。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周边地区的腔与调先后在石牌流行传播,中国戏曲的几大剧种如徽剧、昆曲、青阳腔、黄梅戏等,都曾在这里驻足并发扬光大。
“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每逢社日、节庆和丰收季节,这里的人们有竞相邀班结社、登台演唱的传统。石牌戏曲班社群起,名伶辈出,辐射全国。
材料是如何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