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端棻曾上折:“惟育才之法匪限于一途,作人之风当偏于率士。臣请推广此意,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府州县学,选民间俊秀子弟年十二至二十者入学。学堂既立,远之得三代庠序之意,近之采西人厂院之长,兴贤教能之道思过半矣。”

——摘编自汤志钧、陈祖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

材料二 工部候补员外郎胡承谏的签议:谨按取士之道,无论如何变法,总以宗经为主,然先汉而后宋不可也,汉学琐屑,无关大义。宋学阐发圣贤义理,精警透辟,在今日尤不可不讲。今日竟尚西学,不有圣贤大义以固之,必致离经叛道,灭其伦常,流入邪教,或且有犯上作乱之事矣。

——据《清廷签议〈校邠庐抗议〉档案汇编》

材料三 严复曾说道:“中国此后教育,在在宜著意科学,使学者之心虑沉潜,浸渍于因果实证之间,庶他日学成,有疗病起弱之实力,能破旧学之拘挛,而其于图新也审,则真中国之幸福矣。”

——摘编自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

(1) 据材料,分别概括李端棻、胡承谏、严复的主张。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戊戌时期的教育改革。
【考点】
戊戌维新运动;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梁启超认为,一个民族若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然要有这一民族的独有的特质和独立于其他民族的自我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道德、制度、风俗、文学和日常生活中,对于中国人来说,就是要坚持这种中华文化,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才能恢复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同时,在他看来,所谓“公德”就是个体对群体尽义务的“利群”思想,就是视国家事为己事的意识。只有这样,当外敌入侵时,才能“合内部固有之群,以敌外部来侵之群”。而且合群的力量越坚越大,就“愈能占优胜权于世界上”。这与西方民族主义中强调个人自由、平等、独立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一大特点。

——摘编自沈文泰《华夏中心主义的衰落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

材料二   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急速掀起一股热烈的民族主义风潮。一些受过民族主义熏陶,“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为了达成打造民族国家的目标,纷纷将他们注目的范围,向下扩充到一般社会大众。基于动员群众,强化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他们相继创办各类白话报刊,并大量利用小说、戏曲等口语传播,对一般民众进行民族观念及国家意识的灌输。在这一连串密集而广泛的宣传下,各项自发性的群众民族主义运动亦在此一期间相应兴起。诸如1905年因美国排斥华工激起的抵制美货风潮,乃至20世纪初期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收回路矿利权运动,皆有大批学生与城市工商居民卷入其间。自此以后,民族主义成为中国社会最为有效而常见的动员手段,反映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急遽扩散与深化。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