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他们)已经创造了一种木构房屋(如图)。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础全系桩木构筑。铺设地板,地板上立柱、架梁、敷椽、盖顶……

材料三 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

——郭沫若

(1) 材料一中《神农教稼图》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 根据材料二,“他们”应该属于哪一原始居民?房屋属于什么类型?
(3) 材料三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说出判断的依据。“农耕既普及”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主要是什么农作物?
【考点】
原始的农耕生活; 炎帝和黄帝;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良渚古城距今约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 内城长1900 米,宽1 700 米,面积约300 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 万平方米。古城北面丘陵地带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100 平方千米,这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据估算,古城和水利系统的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上述考古发现,反映了当时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数百件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城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版)

【示例】

观点:良渚古城规模宏大。

阐释: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 内城长1900 米,宽1700米,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古城北面丘陵地带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100 平方千米,这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综上所述,从良渚古城的面积大小和影响范围可见,良渚古城的规模宏大。

(1) 请在材料中任意提炼一个历史观点,参照示例,对观点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阐释,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 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请谈谈你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史记》

材料三:在郭家庄发掘 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材料四:经历十余年的孜孜以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专家们在浙江良渚遗址、山西陶寺遗址、陕西石峁遗址和河南二里头遗址等地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掘,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 5000年文明。悠久的文明传承,自此不再仅仅是史书中泛黄的记忆;每一块铸就民族血脉的基石上,都深深镌刻着文化自信。

(1)  结合所学,指出七八千年前“中国南方农耕部落”的典型代表。根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南方农耕部落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 
(2)  根据材料二文中“轩辕”指的是谁?“平定蚩尤乱”指哪场战争?被后人尊崇为人文初祖的是? 
(3)  据材料三,从商代墓出土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 
(4)  根据材料四及上述材料,概括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有哪些特点?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