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植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包括沉水植物、挺水植物等。邛海地处中国西南地区,是周边城市的饮用水源地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下图示意夏季邛海水生植物的分布。冬季,该湖水生植物分布范围比夏季小,且多集中于河口处。1998年流域暴雨导致邛海水生植物减少,分布水深变浅、范围缩小,沉水植物分布范围缩小尤为明显。为此,当地着力改善水生植物生境,维护邛海环境安全。
流石滩是植物能够抵达的上限,其环境异常恶劣,只有少数物种经受住了这样的环境。流石滩上并没有太强的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这里分布的垫状植物具有紧贴地面、周身被毛的特点,根系向纵深发展或平行发展的横走根,外层致密的枝叶,叶片呈现出紫红色。下图为垫状植物景观图。
高海拔盆地泥炭层被誉为古气候研究的理想档案。泥炭层由泥炭和少量泥沙构成。泥炭是沼泽形成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其物质主要是沼泽生物残体。泥炭腐殖质数量主要受控于土壤温度、湿度和微生物活动能力,可用于指示古气候。下表示意两类区域泥炭的相关资料。
分类
甲区泥炭
乙区泥炭
地点
长白山哈尼
青藏高原红原
湖北神农架
福建天湖山
地面高程/m
882-900
3466
1700-1760
1180
年均降水量/mm
743.3
753.0
1528.4
1800.0
年均气温/℃
3.03
1.10
7.4
15.80
指示作用
腐殖质数量多,指示气候暖湿
腐殖质数量少,指示气候暖湿
微生物活动能力
土温20℃~30℃、湿度60%-80%时,微生物活动能力最强;水热状况距此范围越远,微生物活动能力越弱。
位于大兴安岭南段的赛罕乌拉次生林以山杨、白桦为主,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高度干旱,导致大片树木死亡,最初形成枯立木,经过腐烂分解后在大风、暴雨、动物撞击等一些外在因素影响下形成倒木。林木死亡后具有快速更新的能力。研究发现,赛罕乌拉死亡林木的更新方式为萌生更新,即枯树的根系并未死亡,植物的地下茎或残留在地上的树桩依然有繁殖体存在,在合适的条件下能萌芽生长。其更新能力表现为倒木样地大于枯立木样地。下图示意赛罕乌拉次生林倒木样地的倒木倾向,细头指的方向是倒木的倒向。
请在图的左侧添加箭头示意该地常见的大风风向,并分析倒木地更新能力强于枯立木地的原因。
离河岸距离(m)
群落属性
影响因子
群落结构
群落盖度(%)
海拔(m)
土壤含水量(%)
土壤容重(g/cm3)
土壤电导率(mS/cm)
50
乔—灌—草
30.33
916
5.73
1.41
0.36
200
34.00
917
5.04
1.50
0.59
350
40.33
914
4.42
0.37
500
46.67
18.51
2.56
650
74.33
913
19.27
1.37
0.40
800
68.67
15.23
1.38
1.02
950
乔—草
45.00
912
7.78
1.40
0.50
1100
3.06
1.58
0.66
1250
34.33
915
2.32
1.62
1.98
①海拔
②土壤含水量
③土壤有机质含量
④土壤含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