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并认为“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材料二

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材料三

康有为在《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说:“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1) 根据材料一,说明魏源对“夷”的认识,“制夷”的本质是什么?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曾国藩提出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具体方法,其目的是什么?
(3) 根据材料三,说明康有为认为变法最重要的是什么?比起魏源、曾国藩,康有为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什么进步?
(4)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对“西学”认识的变化。
【考点】
洋务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 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近代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及表现;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1年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理因条约而产生的各种事务。又设同文馆,教授外国语言,不久其他类似的学馆也开设于各通商口岸。轮船招商局设立于1872年。开平煤矿始于1876年。……自强运动表示着一种意志简单的目的:中国希望借西方之科技以充实军事力量而已。纵有对他们的批评,也并不苛刻,可是运动本身范围如是窄狭,也就无从达到预期效果。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甲午以后,康有为领导的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的第二个方案,这个方案的主旨是要变更政治制度,其最后目的是要改君主立宪制,变法运动无疑是比自强运动更加西洋化、近代化。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等到自强、变法……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到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革命方案,即三民主义。但是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在西洋尚且未实现,以落伍的中国,外受强邻的压迫,内部又满布封建的思想,何能同时推行三民主义呢?这岂不是偏于理想吗?……其实中山先生充分的顾到了这层困难。他的革命方略就是他实行三民主义的步骤。同盟会的宣言的下半说明革命应分军法、约法、宪法三个时期,就是以后所谓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场“自强运动”的历史意义,并分析其“无从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领导的变法运动”的积极作用,并分析孙中山的救国方案较之“康有为领导的变法运动”有何不同。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与时俱进的国家治理体系彰显中国智慧,推动民族复兴与国家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纪60年代的自强运动。从十九世纪后期的世界发展来看,以内燃机和电动机带来的“电工技术革命”正以新的力量推动现代化的第二次浪潮。从国内形势来看,这时正处于一次全国性农民运动的平息与社会恢复时期,对外贸易大都是顺差,对外关系也有新近的调整(只有中法关系趋于恶化)。这正是幸存的清王朝得以推动改革的有利时机。在陈腐土壤上,嫁接若干近代工业的植株,其前景虽然未必美妙,但启动了中国早期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工业化进程。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十九世纪后期中国“自强运动”面临的有利时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资产阶级为改造中国而进行的政治实践和思想运动(只写事件名称,无需展开)。

材料二   邓小平在1985年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目标确定了,从何处着手呢?就要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搞两个开放,一个对外开放,一个对内开放。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20世纪90年代初受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等国际局势的影响,“左”的思想在中国国内开始抬头,否定改革开放的观点也开始出现。1992年,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等地,发表了备受关注的“南方谈话”。

——李君如《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

(2)依据材料二概述邓小平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方谈话”后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新举措。

材料三   《脱贫攻坚战以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变化情况表》

——《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所反映的重大历史成就;写出为实现该成就,习近平提出了什么理念;并指出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系。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