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把关注民意、集中民智、汇聚民力、厚植民生贯穿于党的治国理政之中,他将人民比作天地、关联江山、类比父母、看成老师、作为阅卷人,彰显了“人民”二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至上地位。“人民至上”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个体系。
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用情用力地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人民文艺的应有之义。
中国故事的主体是中国人民,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在于讲好中国人民的故事,谱写好他们的精神史、心灵史和创业史。电视剧《人世间》从一个家庭的视角折射中国社会与时代蜕变。该剧以“最人民”的方式形象地展示光字片(电视中的地名)人民的生活,浓浓的烟火气和熟悉的旧时光令人由衷感动,彰显生活质感与现实温度。同时,该剧通过刻画普通人亲历与见证改革开放进程,描绘出党带领人民奋斗圆梦、成就中国改革开放辉煌巨变的时代画卷,讲述了“最中国”的故事,体现了历史厚度和时代高度。电视剧《人世间》用“最人民”的方式讲述“最中国”的故事,成为人们认识历史、时代与社会的“读本”,获得了收视率和口碑双赢。
结合材料并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文艺创作应如何用“最人民”的方式讲述“最中国”的故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从立法、监督、代表工作等各环节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立法为民良法善治
全国人大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新制定法律68件,修改法律234件。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设立45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共收到各方面意见建议20多万条。
☆代表履职贴近群众
建立人大代表联络站,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社情民意,形成议案和建议,与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及人民利益高度契合。
☆监督机制彰显民主
人大创新监督方式,召开座谈会、开展民意调查等方法,充分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同时结合执法检查、专项视察手中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切实做到“真发现问题、发现真问题”。
结合材料并运用“社会历史的主体”知识,说明全国人大是如何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工作方法、工作制度。
下基层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态度,不高高在上、不脱离实际,而是下沉和深入一线,向人民学习、向基层取经,实实在在查找那些“停留在笔头、搁置在案头”“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的问题。“四下基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民服务解难题。比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就要以“村头板凳会”“围炉夜话”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党的理论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信访接待下基层”,就要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着力把矛盾化解在源头。
“四下基层”下的是基层,抵达的是民心,夯实的是根基。36年来,“四下基层”所蕴含的精神要求以及贯穿其中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历久弥新,不断被各地学习推广、深化运用,成为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宝贵经验。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观的有关知识,阐明广大党员干部怎样坚持“四下基层”这一工作方法。
①文艺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②文艺的发展取决于文艺创作方法的创新
③文艺反映社会生活的形式与风格是统一的
④文艺反映并服务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