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使为善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而必为恶、为小人?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违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已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能改过。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陷于狡诈偷刻之习者乎?诸生殆不至于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素无师友之讲习规也。诸生试内省,万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当以此自歉,遂馁于改过从善之心。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昔为盗寇,今日不害为君子矣。若曰吾昔已如此,今虽改过而从善,将人不信我,且无赎于前过,反怀羞涩疑沮,而甘心于污浊终焉,则吾亦绝望尔矣。

(选自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有删改)

材料二: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于今为要绥,而习类尚其故。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独其结题鸟言,山栖羝服,无轩裳宫室之观,文仪揖让之缛,然此犹淳庞质素之遗焉。盖古之时,法制未备,则有然矣,不得以为陋也。夷之人其好言恶置,直情率遂。世徒以其言辞物采之眇而陋之 , 吾不谓然也。

(选自王守仁《何陋轩记》,有删改)

【注】①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在写材料一、二时,作者自京城谪龙场驿丞;②结题,指少数民族结发于额的装束。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必其志之尚未也         笃:坚定 B. 诸生不至于此            殆:大概 C. 素无师友之讲习规也            饬:谨慎 D. 而习类尚其故                    因:沿袭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使为善父母怒之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B. 必其志尚未笃也     民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C. 而贵能改过     非所以内交孺子之父母也 D. 世徒其言辞物采之眇而陋之 圣人治天下为事者也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 B. 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 C. 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 D. 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
(4) 下列出自文中斜体字的六句话分编四组,全都属于作者赞同的观点的一组是( )

①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②自当从事于学    ③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④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    ⑤将陋其地,弗能居也    ⑥以其言辞物采之眇而陋之

A. ①②④ B. ③④⑤ C. ②③⑤ D. ①⑤⑥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第一段王阳明谈立志,主要谈到了三个内容:立志的重要性、立志的方法、不立志的危害。 B. 王阳明谈勤学,更看重学生们的勤奋真诚谦逊退让;谈改过,他教育学生“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反躬自问,有错必改。 C. 材料二中作者命名“何陋轩”的原因和孔子有关,他以亲身经历赞扬少数民族质直纯朴的品格,批驳了人们称之为“陋”的说法。 D. 材料二中王阳明认为龙场有着质朴淳厚的古代遗风,这是因为古时候,法制没有完备,人们不受礼法约束。
(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

②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考点】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课文理解;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文言文阅读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 , 风乎舞 , 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 对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乎大国之间        摄:夹,迫近 B. 之以师旅         因:因为 C. 君子          俟:等待 D. 瑟希           鼓:弹奏
(2) “亦各言其志也”的“其”应讲作(  ) A. B. C. 自己的 D. 其中
(3) 下列句子中“方”的解释与例句的“方”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方六七十

A. 有朋自远方来 B.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C.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D.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4)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②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文言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命优渥(恩荣) B. 名节(矜持) C. 西山(迫近) D. 更相为命(交互)
(2) 下面四个句子中,“之”作代词的一项是(    ) A.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B. 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 之二虫又何知 D.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3) 对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相报,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希望把我的心情愿望传达给您。 B. 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相报,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当备犬马以酬谢陛下的知遇之情,恭敬地呈上此表,希望能听到您的心声。 C. 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相报,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希望能听到您的心声。 D. 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相报,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当备犬马以酬谢陛下的知遇之情,恭敬地呈上此表,希望把我的心情愿望传达给您。
(4) 翻译:

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於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文言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主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知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斋曰:“不动心有道乎?”主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何谓知言?”斋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摘自孟子《公孙丑上》节选)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有此霸王不乎     异:奇特 B. 持其志,无其气     暴:糟蹋 C. 夫其焉,气次焉     至:周到 D. 非义袭而之也      取:取得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A. 若挞于市朝     故一世雄也 B. 志壹动气     淇有岸 C. 敢问夫子恶长     其闻道也固先 D. 其外之也     不能之兴怀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

②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文言文阅读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