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然奥秘】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月亮--地球的妻子 姐妹,还是女儿?

①中秋赏月,忽有友人相问:“月亮生于何年?来自何方?”

②在天文学上,这个问题称为“月球的起源”。其答案虽然至今不明,但是太空悬案的侦察员--天文学家们--却根据众多的天文观察事实,对月球的身份作了合乎逻辑的推测。总的说来,大致有三种可能:月亮若不是地球的妻子,那便是地球的姐妹,或者是地球的女儿。

③你看,月球的平均密度是每立方厘米3.34千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而且两者的化学成分又大不相同;因此,情况很可能是这样:40亿年前,月球和地球所处的位置相去甚远,各由不同的物质形成。月球的平均密度又与小行星十分相近。所以,它原先很可能是一颗小行星,在它围绕太阳运行的过程中一度接近地球,并为后者的引力俘获,而成为地球的卫星。这种学说称为“俘获说”。倘若情况果真如此,那么,将地球与月球比作邂逅相遇遂成天作之合的夫妻,岂不是再妙不过了吗?

④但是,地球的直径只是月球的3.7倍,相去并不悬殊,况且,迄今为止人们所知的小行星无一例外都比月球小得多;所以像地球这么一颗并不很大的行星,偏偏要俘获一个月球这么大的小行星实非易事。于是,有一部分天文学家认为:在太阳系形成之际,地球和月球由同一块尘埃云凝聚而成。它们的平均密度和化学成分之所以不同,乃是由于原始星云中的金属成分在行星形成之前已先行凝聚成团。这种学说称为“同源说”。如此看来,月亮岂不就是地球的姐妹?

⑤最后一种推测更具有戏剧性:在40多亿年前,地球月球原为一体。当时地球处于高温熔融状态,自转很快,天长日久,便从赤道区飞出一大块物质,形成了月球。你看,月亮岂不成了地球的女儿?不过,这种理论却面临着许多难题,比方说,它有一个必然的推论,即月球的位置应该处在地球的赤道面上,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现在,赞成这种“分裂说”的人已经比较少了。

⑥可爱的月亮啊,你究竟是谁?你尽可以讳莫如深,人类却总有一天会掀起你的神秘面纱,把你的真相查个水落石出!

(1) 本文对“月球的起源”提出了三种推测性学说。请根据文中提供的天文学信息,分别作出解释。

①“俘获说”(地球的妻子): 

②“同源说”(地球的姐妹):

③“分裂说”(地球的女儿):

(2) 对最后一段的作用,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呼应开头 B. 总结全文 C. 用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了人类揭开月球起源之谜的信心与决心 D. 运用反问,表达了人类想要弄清月球“身份”的强烈愿望
【考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11月5日至6日,PICO视频联合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发起了“全球首次3D全景VR大熊猫直播”。观众不仅可以通过PICO VR一体机中的视频应用,沉浸式近距离观看大熊猫,也可以在抖音“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 的官方账号同步看到全景VR画面,转动手机就可以从不同角度观赏大熊猫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此次直播,得以让观众近距离接触到大熊猫,并通过“云投喂”等新鲜的方式与大熊猫互动。同时,跟随直播中讲解员的科普知识讲解,观众有机会进一步了解大熊猫的生活习性知识。通过PICO VR一体机中的3D全景视角,憨态可掏的熊猫们就宛如围绕在每个观众的身边活动,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观看休验。

很多观看3D全景VR大熊猫直播的观众,都对直播的效果表示震撼:大熊猫软软的毛发清晰可见,甚至“吭哧吭哧”吃付子的声音都回响在耳边。此外, 直播间的观众还能体验“云投喂”大熊猫带来的乐趣。直播过程中,观众点赞的表情都会在屏幕中变成竹子和奶瓶。用户纷纷表示:这样的“云投喂”方式, 不仅有新意,而且互动感强,非常有趣。同时,观众在观看直掐时,均可以通过拉近和推远,以不同视距观赏大熊猫可爱的状态。

随着特色文旅产业的快速崛起,越来越多的前沿科技、数字化内容正在推动文旅产业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发展。本次3D全景VR大熊猫直播活动,在呼吁更多人关注野生动物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同时,也提高了天府文化以及当地特色旅行的影响力,堤升了全社会对珍稀动物的关注度。

(选自《全球首次3D全景VR大熊猫直播带来沉浸式“云投喂”体验》,有删改)

材料二:

大熊猫不仅是中国的珍宝,也是世界的宝贵财产,多次担任和平和友谊的 使者走出国门,赢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10月19日,中国大熊猫“四海”和“京京”乘专机抵达位于卡塔尔首都多哈的哈马德国际机场。根据中国和卡塔尔达成的大熊猫保护研究合作协议,这两只大熊猫将在接下来的15年旅居卡塔尔,这也是中东地区迎来的首对大熊猫。“京京”和“四海”抵达多哈后被转运至栾尔熊猫馆。该熊猫馆是卡塔尔为两只中国大熊猫精心修建的,场馆内配有育幼室、治疗室、食勃调制间、竹于保鲜室等。卡塔尔干燥的高温天气是大熊猫在当地生活的最大挑战,熊猫馆通过精确控制湿度和温度,尽可能模拟大熊猫自然栖息地的四季变化,为大熊猫在沙漠气候下捉供舒适的生活条件。

(选自《大熊猫:中外交流的友谊使者》,有删改)

材料三:

音乐剧《熊猫》于2022年8月18日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功首演。音乐剧不仅丰富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文旅业态,也将作为一个本土打造的原创IP,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谊剧别开生面地塑造了5位个性鲜明的熊猫勇士,讲述了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小爱与大爱的故事。除了生动鲜活的剧情外,音乐剧还特别融合了四川方言、川剧、川味嘻哈、川派杂耍、竹编技艺、自贡彩灯、武术和太极等多种元素。它的驻演剧场—一熊猫剧院位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扩建区,与地标建筑竹笋熊猫塔遥遥相望,是探秘大熊猫之旅的绝佳驿站。

(选自《音乐剧<熊猫>以“熊猫”IP讲述城市文化与中国故事》,有删改)

(1) 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的一项是( ) A. 观众可通过PICO VR一体机中的视频应用或抖音软件,近距离观看国宝大熊猫。 B. 直播间中讲解员全面生动的科普知识讲解,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观看体验 C. 中国大熊猫“四海”和“京京”是中东地区迎来的首对大熊猫,将永居卡塔尔。 D. 音乐剧《熊猫》在地标建筑竹笋熊猫塔驻演,此塔是探秘大熊猫之旅的绝佳驿站。
(2)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熊猫憨态可掬,软软的毛发,“吭哧吭哧”吃竹子的声音等,令人觉得可爱。 B. VR沉浸式的视角和趣味十足的互动方式,让更多的人得以近距离接触大熊猫。 C. 多年来,作为和平和友谊的外交使者,大熊猫走出了国门,甚至走到沙漠地区。 D. 大熊猫推动人们关注野生动物和自然环境保护,提升社会对珍稀动物的关注度。
(3) “大熊猫不仅是中国的珍宝,也是世界的宝贵财产。”请结合材料分点概括如何弘扬大熊猫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现代文阅读 困难
2. 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 

 ①2021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词”。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②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各国排放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构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③此外,我国作为“世界工厂”,产业链日渐完善,国产制造加工能力不断提升,同时碳排放量加速攀升。但我国油气资源相对匮乏,发展低碳经济、重塑能源体系具有重要安全意义。 

 ④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碳减排,主动顺应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潮流,积极布局碳中和,已具备实现碳中和的条件。 

 (选自“中国青年网”2021年3月10日) 

 材料二: 

 ①在朝碳达峰和碳中和努力的进程中,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9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了48.1%,提前完成了2015年提出的下降40%至45%的目标;“十三五”期间,我国森林蓄积量已达175亿立方米,并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速最高的国家。 

 ②尽管成就有目共睹,但我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依然面临巨大压力和重重困难。当前,全世界约有50个国家实现了碳达峰,其排放总量占全球排放的36%左右。其中,欧盟基本上在20世纪90年代实现了碳达峰,其峰值为45亿吨;美国实现碳达峰的时间为2007年,峰值为59亿吨。据估计,我国实现碳达峰的预测峰值约为106亿吨。从实现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欧美发达国家基本都经历了50年到70年。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目标期限仅为30年,再考虑到中国现有以高碳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超100亿吨的年碳排放量、高耗能产业去产能化的艰巨任务等现实情况,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增长需求与减排降碳巨大压力将同时存在。 

 材料三: 

 ①在实现碳中和进程中,个人,企业,社会组织及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各有侧重,应形成良性配合及互动。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和监督者,要将碳中和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通过制定减排政策目标,建立行业标准、支持研发创新,加强理念宣传教育等,对企事业、个人等形成激励、引导和规范。 

 ②对企业而言,企业应自觉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将碳中和目标纳入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企业实现零碳转型,不仅要在技术、工艺上创新提升,还要在原料、供应链、运营、营销等各环节审视既有运作模式,推进减排措施,实现碳中和管理。同时,随着低碳环保成为时代潮流,绿色可持续消费也将兴起,企业要打造绿色可持续产品,迎合并引导消费偏好,打造绿色环保的品牌形象,发展循环经济模式。 

 ③此外,打造绿色低碳社会需要营造相应的社会文化氛围,培养公众低碳生活的思想意识,从而为实现碳中和,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就此而言,研究机构、媒体及个人等可充分发挥思想创新及传播,绿色低碳知识普及,低碳生活理念引导等作用。 

 (选自“光明网”2021年4月25日) 

(1) 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零。 B. 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目标期限短,以及以高碳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使      得我国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困难重重。 C. 材料二画线句子中的”左右”表示估计,”仅”表示程度等。这些词语的运用体现出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D. 企业不仅要积极推进减排措施,实现碳中和管理,也要积极打造绿色环保的品牌形象,发展循环经济模式。
(2) 根据材料一,说说我国政府为何提出碳中和目标?  
(3) 从材料三看,怎样才能稳步实现碳中和目标?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非连续文本阅读理解

材料一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做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节选自马南邨《不求甚解》)

材料二

如果把阅读分开来说,一般科学的教科书应该偏重于阅,语言文字的教科书应该偏重在读。一般科学的教科书虽也用了文字写着,但我们学习的目标并不在文字上,譬如说,我们学地理、学化学,所当注意的是地理、化学上所记着的事项本身,这些事项除图表外还用文字记着,但我们不必专从文字上记忆揣摩,只要从文字去求得内容就够了。至于语言文字的学科就不同,我们在国文教科书里读到一篇文章——假定是韩愈的《画记》,这时我们不但该知道韩愈这个人,理解这篇《画记》的内容,还该有别的目标,如文章的结构、句式的式样、描写表现的方法等,都得加以研究。如果读韩愈的《画记》,只知道当时曾有过这样的画,韩愈曾写过这样的一篇文章,那就等于不曾把这篇文章当作国文功课学习过。

(节选自夏丐尊《怎样阅读》)

材料三

根据不同的读书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例如,如果是为了与课内学习沟通衔接,就要关注与课内关联度较高的内容:如果是为了写读后感,就要关注感受最多、体会最深的内容;如果是为了质疑批判,就要关注你认为可以商讨、指瑕的内容。

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读法:例如,实用文体可以采取“冷读”的方法,阅读时头脑冷静,心平气和,这样有利于把提概念,抓住要点,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则可以采取“热读”的方法,阅读时可以调动感情,鼓舞精神,一气贯注,达到感同身受或身临其境的效果,再如,理解、记忆性阅读,可以采取默读的方法;评价、探究性阅读,可以采取评点批注的方法;消遣、娱乐性阅读,可以采取浏览跳读的方法。

(节选自《读书方法指导》)

(1) 以上三则材料主要是围绕读书的哪些方面展开论述或说明的?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提倡学习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提出读书时要虚心,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B. 材料二中“我们不必专从文字上记忆揣摩,只要从文字去求得内容就够了”的“专”字去掉不改变原句意思。 C. 材料三第二段采取分类别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 D. 这三则材料在表达方式上是有所不同的,材料一属于论述性文字,材料二、三属于说明性文字。
(3) 以下是《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目录”与“单元导读”,请你结合材料二、三,谈谈学习本单元为什么“要重视朗读课文”?

第一单元  阅读  1春/朱自清

2济南的冬天/老舍

3*雨的四季/刘湛秋

4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次北固山下/王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写作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第一单元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本单元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须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还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