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面材料写的是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一段史实。请根据材料内容推测吴越争霸的结果,并简要说明这个结果使你对“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有了怎样更深刻的理解。

[材料]夫差既立为王,以伯豁为太宰,习战射。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乃以馀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①厚币②遗吴太宰豁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③。吴王将许之。伍子胥④甲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豁计,与越平⑤。(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

【注】①种:即文种,越国的重要谋臣。②厚币:厚礼。③委国为臣接:把国政托付给吴国,甘心做吴国的奴仆。④伍子胥:吴国重臣,因多次进谏,受谗被赐死。⑤平:讲和。

结果:

理解:

【考点】
材料探究;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语言表达 普通
课时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不深也  护城河 B. 而去之  委托 C. 固国不以山溪之  险阻 D. 亲戚之  背叛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3)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主旨明确,高度强调“人和”的核心思想。通过讨论战争来论述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

B. 文章层次分明,开篇明确提出论点,然后展开论证,最后得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精辟论断。

C. 文章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使用了对比论证、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等方法,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D. 文章语言晓畅明白,精炼准确。论证时擅长蓄势。使用了对举、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

(4)  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B. 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C. 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D. 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5)  公仪休不接受大家献鱼的主要原因是。(不超过8字)
文言文阅读 困难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赛助。赛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临武君与孙卿子①议兵于赵孝成王前",王曰:“请问兵要②。”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③。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求④也。”孙卿子曰:“不然。臣所闻古之道⑤,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⑥”。弓矢不调⑦则后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⑧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⑨而已。”

(选白《荀子·议兵》)

【注释】①临武君:战国时楚国将领。孙卿子:即荀子。赵孝成王:名丹,赵惠文王的儿子。②兵要:用兵的关键。③发:出发。④要求:关键。⑤古之道:古代用兵之道。⑥壹民:统一人心。⑦调:协调。⑧遣父:历史上著名的善御者,为周穆王驾车出游,得知叛乱消息,造父驾车日驰千里,周穆王得以迅速返回,平定了叛乱。⑨附民:使民众归附(支持)自己。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亲戚之        畔 敌之变动        观

临武君曰        对

(2) 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域民不封疆之界        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B. 以天下所顺        往女家(《富贵不能淫》) C. 临武君与孙卿子议兵赵孝成王前刻唐贤今人诗赋其上(《岳阳楼记》) D.         有亭翼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3)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弓矢不调/则后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 B. 弓矢不调/则后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 C. 弓矢不调则后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 D. 弓矢不调则后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②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

(5) “自古知兵非好战”,中华文化向来主张和平、反对战争,请说说“知兵”的孟子、荀子均认为作战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文言文阅读 困难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敢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节选自《管子》)

【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②危乡:不安于本土③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④犯禁:触犯禁令。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非不深也  池:②攻亲戚之所  畔:

③凡治国之  道:④必先民    富:

(2)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②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3) 【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请写出【乙】文中的这个句子。
(4) 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了什么观点?【甲】【乙】两文分别从什么角度进行论述的?
文言文阅读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