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欧洲人均
年收入增长率%
反事实下欧洲人均
年收入增长率推测%
1700~1760年
0.44
0.015
1760~1800年
0.52
0.045
1800~1830年
1.61
0.15
——摘编自杨长勇《第一轮科技发展趋势及其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根据上图,围绕“世界格局变动”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迄今为止,人类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实现思想启蒙,政治变革,经济大发展,有三种现代化模式,可概括如下:
现代化模式
代表国家
特征
原发式
英国、美国、法国等
发展动力来自于社会内部;有起步早的优势;渐进、缓慢,思想启蒙、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后发式
日本、韩国等
发展动力源于社会外部的压力与挑战,由国家政府主导推动、借鉴原发式现代化经验,快速、突进,文明不协调
新发式
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
借鉴前人经验,基于国情,正在发展过程的探索中,表现出民族性、文明多样性的发展特征;面临社会内外挑战
——摘编自孙鼎国《三种现代化模式比较研究与借鉴》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的整体或局部观点,自拟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
材料:世博会变迁情况简表
时间
主题关键词
主办国(举办次数)
19世纪50年代至1915年
工业、农业、艺术、帝国成就、重大历史事件周年纪念(独立、革命、发现新大陆、拓殖、运河通航等)
法(5)、美(4)、英(3)、其他(3)
1925-1939年
现代工业、发展、进步、和平、艺术和技术、建设明天
美(3)、法(2)、比(1)
1958-1970年
科学、文明、人道主义、人类、文化交流、进步与和谐
美(3)、比(1)、加(1)、日(1)
1971-2015年
能源、环境、海洋、人与自然、持续发展、地球、城市、科技时代
日(4)、美(3)、西(2)、韩(2)、其他(9)
——摘编自朱运海《世博会主题变迁研究》
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和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材料一 明清时期,棉布是农民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在家庭中“四时可纺织”“七岁女七十岁妪皆可纺”;除自用外,棉布还可在市场出售,在一些地区出现了专门的纺户和织户,纺户纺纱出售,织户买纱织布。据研究,明清时期布产量远超英国工业革命早期,但直到鸦片战争前,棉纺织生产始终停留在家庭手工业阶段,并未发现棉纺织手工工场。
——摘编自《中国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 随着家庭纺织业的繁荣,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形成众多市镇。这些新型市镇接近农村,服务于家庭手工业生产发挥了商品集散中心的作用,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分工与合作。其中一些大型市镇,发展为与传统“郡县城市”不同的“工商城市”,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潮流和趋向;在人口、城区规模以及工商业水平上,毫不逊色于中古西欧的自治城市;开辟了一条中国封建城市发展的新道路,不过,到鸦片战争前夕,世界级大城市大多位于欧洲与美洲。
——摘编自《中国通史》
材料一 发明、创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材料二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曼彻斯特城的兴衰
17世纪以前,曼彻斯特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集镇,到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棉纺工业之都。曼彻斯特南临煤铁等资源丰富的“黑乡”,东达最大港口城市利物浦。18世纪80年代初诞生了第一家棉纺织厂,1789年,开始用蒸汽机代替水力装备纺织厂,棉纺织业迅速发展,到1830年成为世界棉纺织业的中心,城市规模也迅速扩大。
20世纪初,曼彻斯特城开始衰落。一战后,伴随着英国经济大衰退,曼彻斯特的纺织工业也开始式微。二战中曼彻斯特的工业和交通设施受到德国的严重轰炸和破坏。二战后,随着城市郊区化的发展,大量人口外迁,经济衰退导致城市就业岗位锐减。1961年至1983年间,制造业大量裁员,加工和贸易业纷纷倒闭。
——摘编自朱家俊《从曼彻斯特的发展历程看18世纪英国工业城市发展的因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