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材料二:工业领域一受到刺激,其后果是无穷无尽的,一个工业部门的进步会把所有其余部门带动起来。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三:在江南制造总局“华匠学徒,按日点工给价”,“内地工匠,小工则人无定数,视工务之缓急为衡;价有等差,较技艺之优劣为准。”在天津机器局“中外匠役是才给值”。
——摘编自《李文忠公全书》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造成“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摘编自《近代经济研究》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工商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同时日本在华企业亦获得同样侵略机会,中国的民族经济仍不易与之抗衡,以致归于失败。……中国民族经济之不能前进,以致渐趋衰退,不当尽归咎于外来压力。国内情况之日益恶化,亦为重大因素。政府之无扶植诚意,自然有关,战乱不止,兵额激增,尤为致命打击。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一 从国内形势来看,这时正处于一次全国性农民运动的平息与社会恢复时期。对外关系也有新近的调整(只有中法关系趋于恶化)。这正是幸存的清王朝得以推动改革的有利时机。在陈腐土壤上,嫁接若干近代工业的植株,其前景虽然未必美妙,但启动了中国早期由政府王导的自上而下的工业化进程。
——整理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
材料二 估量整个民族工业,则其先决问题又当别论。于此吾人应特加注意者,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基础,厥惟三端(条件):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
——摘编自陈翰笙《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提》
材料 刘铭传(1836-1896),安徽合肥人,洋务派代表人物,台湾省第一任巡抚。下表是刘铭传在台湾任职期间(1884-1891)的主要活动。
时间(年)
主要活动
1884
以福建巡抚衔督防台湾,指挥清军守沪尾,卫台北,与法军激战。
1885
中法停战后几年内,设总营务处,统辖全台防务;整顿军制,练兵,军队全部改用洋枪;建筑新式炮台,配备强劲大炮;派水师驻扎澎湖,添购兵船。
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任命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
1886
设立抚垦总局,发展农业生产。
设商务局,成立轮船公司,与外国商轮展开竞争。
设立官办硫磺厂,用新法熬制;设立樟脑总局、硫磺总局,与外国争利。
设电报总局,架设水陆电线。
1887
兴办西学堂,培养通晓近代科学、善于对外交涉的人才。
提出新的行政区划方案,全台共设三府、一州、十一县、四厅。
设立煤务局,建立基隆煤矿等。
设立铁路总局,自行修建铁路,至1891年台北至基隆段铁路竣工通车。
设立官办机器锯木厂,为铁路提供枕木。
装设电灯,开凿新式公共水井,购买蒸汽碾路机,并设置专管市内卫生的机构。
铺设沪尾至福州、安平至澎湖的海底电缆,从此,台湾与大陆电讯畅通。
1888
设立邮政总局,发行邮票,邮路至厦门、福州、广州、上海等地。
1890
设电报学堂,招收学生学习电讯技术。
1891
清廷批准刘铭传辞职。
——整理自《刘铭传传》《刘铭传:晚清淮军著名将领》《刘铭传传略》等
材料一:清政府制定洋务运动的方案,是被内忧外患逼出来的、并无远大目标和完整计划。从1865年至1884年间,以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大型企业为骨干的19个近代军用工业创设,但管理方式仍存在封建衙门的恶习。同时,以轮船招商局为代表的30余个民用工矿交通企业建立,然而员工经费支出高,官员贪墨成风,外国控制着焦炭等原料和技术等问题层出,随着开销增大,西方企业不断在华创办,洋务企业渐渐走入困境。
﹣﹣摘编自姜铎《慈禧与洋务运动》等
材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