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传统中国中“家国一体”,“家”是缩小的“国”,“国”即放大的“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时期,门阀大族颇重家风、家训,强调“雅有家风,政事规为”。唐代士人阶层编层撰家训的风气日盛,如王方庆《王氏训该》,柳琨《诚子孙》,唐太宗作《帝范》也可视为帝王之家的家训。家训内容多以“忠孝”教育为主,开启中国古代“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宋朝家训除诗歌、铭、短文外,还出现了大量专著,首重忠君报国,次则重修身守礼。贵族文人家庭也重视女子教育,《女孝经》《女论语》应运而生。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空前繁荣,甚至商贾之家都有家训。明太祖颁布“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母作非为”的《教民六谕》,成为明朝家训的指导原则。清朝统治者对明太祖的“六谕”稍作修改,要求乡约每月宣讲。明清家训重视贞烈观,以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妇孺皆知。

——摘编自徐少锦《中国家训史》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曾国藩家书》的节选: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凡仕官之家、由俭入易,由诉价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若伶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息,未有不败!左宗棠在给长子孝威的信中说:“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李鸿章在《示儿文》一信中说:“(国人)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材料三:延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成为红色家风建设的实践主体。朱德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我对革命尽责,对家庭感情较薄亦是常情,望你谅之。”毛泽东也曾向其表兄说明:“我们的党专为国家民族劳苦民众做事,牺牲个人私利,故人人平等,并无薪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载,“毛泽东的生活和红军一般战士没有什么两样。做了十年红军领袖,千百次的没收了地主、官僚和税吏的财产,他所有的财物却依然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包括两套布制服”。在一封封家书家信中,无产阶级革命党人的革命信念、生活信仰、道德情操体现得淋漓尽致。

——摘编自魏继昆、崔保峰《延安时期中共领袖红色家风建设研究》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训的特点。分析中国传统家训产生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家训的主要变化。
(3) 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共领袖红色家风的内涵,并分析这一时期红色家风的意义。
【考点】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