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返回首页
1. 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会议指出,“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需要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我国首次在国家尺度上用直接证据证明人类的有效干预能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以有效提升土壤的碳储量
B.
农业生产中实施秸秆还田可以提升土壤的碳储量
C.
天然防护林工程可以有效提升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D.
退耕还林也是提升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措施
【考点】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答案】
您现在
未登录
,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单选题
容易
基础巩固
能力提升
拓展培优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碳汇是指降低大气中CO
2
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下列措施不能提高碳汇能力的是( )
A.
植树造林
B.
中耕松土
C.
退牧还草
D.
绿色出行
单选题
容易
2. 下列是氮循环中的各种反应,属于反硝化作用的是( )
A.
将氮气形成氨
B.
将尿素和尿酸转变为氨
C.
将氨和铵盐氧化为亚硝酸和硝酸盐
D.
将硝酸盐等含量氮化合物转化为氮气等
单选题
容易
3.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节选自《己亥杂诗》)。诗句中体现的是生态系统的( )
A.
营养结构
B.
物质循环
C.
能量流动
D.
信息传递
单选题
容易
1. 莹蚊的幼虫生活在水中。为了防治蝇蚊,人们在某湖泊长期喷洒杀虫剂DDT。该杀虫剂在生物体内很难降解,使用初期效果显著,后期效果下降,停用后检测该湖泊水体和几种生物体内的DDT浓度,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检测对象
水
A
B
C
D
DDT浓度(μg/kg)
0.02
15.5
16.1
0.1
0.53
A.
表中数据表明DDT存在生物富集现象,所列生物中C所处营养级最低
B.
DDT进入环境便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其循环过程与碳循环过程相同
C.
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群落和非生物环境
D.
DDT的使用导致莹蚊幼虫产生抗药性突变
单选题
普通
2. 淡水养殖受水质影响较大,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对不同藻类数量影响的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鱼鳞藻、脆杆藻为藻类植物,是鱼类的优良饵料;微囊藻属于蓝细菌,其产生的毒素污染水体,并可在动物体内积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中营养化水质有利于淡水养殖获得较高产量
B.
氮、磷元素增多使藻类植物环境容纳量增加
C.
可利用脆杆藻抑制富营养化水体中微囊藻的增长
D.
富营养化水体中植食性鱼类体内所含微囊藻毒素浓度高于肉食性鱼类
单选题
普通
3. 土壤微生物对促进物质循环和提高土壤肥力有重要影响。用特定的方法可以测得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有机质中最为活跃的组成),土壤微生物量碳=同一土壤样本中不灭菌量碳-灭菌量碳。科研人员测定了玉米生长期内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和土壤纤维素酶的活性(土壤纤维素酶活性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结果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示各种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纤维素酶活性都存在高峰值
B.
“不刨掉玉米茬+N肥、P肥、K肥”组对促进土壤微生物繁殖、提高土壤肥力最有利
C.
“不刨掉茬”组都比“刨掉茬”组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物的分解和微生物的繁殖
D.
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升高可通过促进玉米根茬分解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
单选题
普通
1. 某湖泊水域面积大,水产资源丰富,在人工投入一定的河蟹饵料后发展为河蟹养殖基地。水草通常生长在湖泊的浅水中,成片的水草连在一起构成了“湖底草原”。请回答下列问题:
(1)
该湖泊生态系统中,除图中包含成分外,还缺少的成分是
。由于地形不同、水肥不均等,该湖泊中水草在水平方向上呈
分布。
(2)
影响河蟹的存有量大小的生物因素有
(答出两点即可)等。在河蟹养殖过程中,需要不断投入饵料,合理的解释是
。
(3)
在河蟹养殖过程中,需要定期不断地做好肥水培藻工作,补充藻类等有益浮游植物的营养,该做法的目的主要是
。受湖水富营养化影响,近年来“湖底草原”急剧缩小,可能的原因是
。
综合题
普通
2.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是典型的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有广州“南肺”之称。当地劳动人民在密集的水网之上将低洼易有洪患之处挖成池塘饲养鱼类,堆泥成垛,在垛上种植果树,从而形成了垛基果林的景观基底,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
该生态系统中,垛基上的果林和鱼塘构成了群落的
结构。垛基上应优先种植适应性强的本土植被遵循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种植特殊植被可再现当地历史文化属于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
垛基上种植果树时应当适度伐疏果树,以降低郁闭度。试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阐述其目的是
。
(3)
研究小组调查了垛基土壤中的有机碳总量(SOC)和土壤微生物的有机碳总量(MBC),垛基土壤中SOC的来源有
。调查结果表明,岭南地区良好的水热条件会提高土壤中的MBC,并降低土壤中的SOC,试从微生物的合成和分解代谢的角度阐述其原因:
。
综合题
普通
3. 某牧区气候恶劣,生态系统脆弱,境内生活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荒漠猫。该牧区的草原湿地泥炭层深厚,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回答下列问题:
(1)
若要研究该牧区荒漠猫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它的
(答出两点)。
(2)
该牧区草原湿地含有丰富的土壤有机碳(SOC),其主要来源是
,微生物通过分泌水解酶作用于SOC,产物一方面吸收后用于
,另一方面用于呼吸作用满足自身能量所需。
(3)
为了探究湿地水位变化对土壤碳含量变化的影响,研究人员取不同水位土样添加一定量
13
C标记的葡萄糖,在相应水位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然后测定土壤SOC和
13
C标记的微生物有机碳含量(MBC)。若培养时间过长,所测得的MBC的值通常
(填“偏高”或“偏低”)。检测结果表明,水位下降会降低土壤SOC而提高MBC,请从微生物分解和合成代谢的角度给出合理的解释:水位下降导致土壤透气性增强,
。
(4)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该牧区一个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称为
。
综合题
困难
1. 天津市针对甘肃古浪县水资源短缺现状,实施“农业水利现代化与智慧灌溉技术帮扶项目”,通过水肥一体化智慧灌溉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助力落实国家“药肥双减”目标,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项目需遵循一定生态学原理。下列原理
有误
的是( )
A.
人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
B.
项目实施可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循环
C.
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物质投入
D.
根据实际需要,合理使用水肥
单选题
容易
2. 近百年来,随着大气CO
2
浓度不断增加,全球变暖加剧。为减缓全球变暖,我国政府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CO
2
排放目标,彰显了大国责任。下列措施
不利于
达成此目标的是( )
A.
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B.
积极推进植树造林
C.
大力发展风能发电
D.
广泛应用节能技术
单选题
容易
3. 采用原位治理技术治理污染水体,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植的生态浮床植物可吸收水体营养和富集重金属
B.
为了增加溶解氧,可以采取曝气、投放高效功能性菌剂及其促生剂等措施
C.
重建食物链时放养蚌、螺等底栖动物作为初级消费者,摄食浮游动、植物
D.
人为操纵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有利于调整能量流动方向和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单选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