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保护并了解“社戏”这种传统艺术,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 我们是否能弘扬传统文化,关键在于各级部门的重视。 C. 《社戏》的作者是闻名世界的中国作家鲁迅的作品。 D. 《社戏》中有个聪明机智的人物双喜,文中对他有许多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考点】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句式杂糅;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单选题 普通
课时演练
换一批
3. 古老的民俗延续千年,时光流转,不变的是人们寄寓其中的美好祈愿。小文和小语邀请你一起探寻民俗背后的人与事。

【甲】灯景旧情怀

琦君

①灯节(即元宵节)还是转眼就到了。长工们忙着打扫前院,准备祭品迎龙。大龙要在我们家大院子里滚。所有的孩子们都会提着各种各样的灯来看热闹。我嚷着要买漂亮的灯,跟小朋友们比一比。母亲说:“家里前前后后全是灯,还不够多的?”她就是舍不得花钱买。阿标叔又戴起老花眼镜,给我糊一盏在地上慢慢爬,不像兔子也不像狗的,不知什么灯。四只脚是用洋线团木心子做的。红纸不透明,哪有外面卖的那种五光十色透明玻璃纸的灯好看呢?外公老是吹自己会糊各种各样的灯——关刀灯、轮船灯、莲花灯……可是事实上,他只会给我糊直统统的鼓子灯。他说年轻时行,现在手发抖,糊不起来了。我做出很喜欢的样子说鼓子灯最好,不小心烧个大窟窿,马上可以再用红纸补上。外公笑呵呵地说:“鼓子直通到底,表示正直,无忧无虑。”外公对什么东西都会说出一番道理来。

②十五晚上,前院早已摆好祭桌,几丈长的百子炮高高挑起,人潮一波一波地涌来。a , 我把鼓于灯挂在树上,在人丛里挤来挤去找小朋友玩。可是一听锣鼓响起,鞭炮齐鸣,我又躲到大人身后面,从人缝里看大龙。大龙昂着头,噔着一双大眼睛,张牙舞爪地来了。我有点害怕。龙开始舞动了,每个舞龙者手举一段龙身,穿花似的美妙滚舞。他们平时都是普普通通的农夫,但这时都变成了龙的一部分,那样神奇的契合,看得我目瞪口呆。心里总是在盼望着,“再多舞一下,再多舞一下”,可是还有好几处有祭典,大龙终于摇头摆尾从大门出去了。人潮也随着散去,最后的热闹高潮也宣告结束了。

③我呆呆地站在地上,外公取下鼓子灯递给我说:“快回到厨房帮你妈妈搓汤团,在汤团里许个心愿。”

④“许个什么心愿呢?”我茫茫然地问。

⑤我也不知道。我只想天天像过年这样的热闹,外公不要回山里去,爸爸也不要常常出远门。大家都在一起,还有阿荣伯,阿标叔都要统统在一起。

⑥外公笑了一下说:“那容易,只要你用功把书念好。

⑦“这跟念书有什么关系呢?”我不大明白。

⑧“只要是读书人,无论是男是女,长大后都会有一番事业,有了事业,你就可以接了大家相守在一起,不是天天跟过年一样的热闹吗?”

⑨我还是想不大通。走进厨房,看母亲已经搓好一大木盘的汤团准备要下了。我在她耳边轻声地说:“妈妈,代我许个心愿,随便你怎么说。”母亲笑笑,没有作声,只把菜油灯心剔得高高亮亮的。又在碗橱抽屉里取出那对红蜡烛,就着菜油灯点着了,套在灶上的两个烛台里。“风水烛,一年到头都顺风顺水。”她喃喃地说。吃汤团的时候,我问:“妈妈,您刚才许了什么心愿呢?”母亲笑嘻嘻地说:“我不用许什么心愿了。一家团团圆圆的,已经再好没有。外公,您说是吗?”外公摸着白胡须连连点头。

(节选部分,有删改)

【乙】琦君笔下的东瓯民俗

①读琦君的作品,我最喜欢她对故乡民情风俗的抒写。故乡的民情风俗,是琦君一道道情感的风景线,也是一幅幅瑰丽的东瓯民俗画卷。画面中可以听到声音,看到人物活动,更有人的思想感情,生动再现了19世纪初东瓯商贸名镇瞿溪丰富多彩的百姓生活。

②旧日,古镇瞿溪还有正月初七迎灯和十五元宵节舞龙的习俗。

③而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琦君是这样过的:“最最盛大的迎灯庙戏一过,只剩下十五元宵节最后一场热闹场面了。十五晚上,前院早已摆好祭桌,几丈长的百子炮高高挑起,人潮一波一波地涌来。我躲在大人身后,从人缝里看大龙。大龙昂着头,瞪着一双大眼睛,张牙舞爪地来了。我有点害怕。主祭者念完一段词儿,锣鼓又响起,大龙开始滚舞了。每个舞者手举一段龙身,穿花似的美妙滚舞。他们平时都是普普通通的农夫,但这时都变成龙的一部分,那样神奇的契合,看得我目瞪口呆。”

④琦君笔下的民俗风情,真像纪实大片一样,有近景和远景,场面开阔有气势,细节丰富多彩,更是声情并茂,原汁原味再现了东瓯古老的民俗风情。

琦君在作品《故乡的婚礼》中再现温州旧日婚宴习俗。她写道:b.嫁女儿当晚的酒席,称作“请辞嫁”,是做女儿的最后一顿在娘家吃饭。所以酒菜丰富,而且有一道菜必定是母亲亲手做的。做母亲的为女儿做这道菜,一边抹眼泪,一边嘴里念念有词,说的都是“早生贵子”“五世其昌”等吉利话……有支歌儿是这样唱的:“妈妈呀,今夜和你共被单,明天和你隔重山。左条岭,右条岭,条条山岭透天顶哟!妈妈呀,娘边的女儿骨边的肉,你怎么舍得这块肉啊!”家乡的酒席最讲究的是八盘八,其次是八盘五。四周八样冷盘,四角是山楂糕、烫熟的虾或者蛤子、剥开的桔子、油炸的甜点心,另四样是白切肉、猪肝、鳗鱼、笋片,中间八道或五道熟菜,最后一道一定是莲子红枣汤。娶儿媳妇的喜宴叫做“坐筵”。一坐起码两个小时,这是为了要训练新娘子的耐心。

⑥如今,这些传统的婚宴习俗已渐行渐远。

⑦琦君还在她《月光饼》中写道:“月光饼也许是我故乡特有的一种月饼,每到中秋,家家户户及商店,都用红丝带穿了一个比脸盆还大的月光饼,挂在屋檐下。廊前摆上糖果,点起香烛,和天空的一轮明月,相映成趣。月光饼很薄,当中夹一层稀少的红糖,面上着密密的芝麻。供过月亮以后,拿下来在平底锅里一烤,扳开来吃,真是又香又脆。

⑧“月光饼”,一个多么美丽的称呼,让中秋节蒙上如月光一样皎洁的光芒,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而今天,中秋节的“月光饼”,以及祭拜“月光菩萨”习俗业已消逝不见。

⑨琦君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中度过“爽兮爽”的童年。看琦君笔下的民俗风情,再思当下民俗现状,真令人感慨万千。在努力保护民族民俗文化的当下,琦君的作品可谓是挖掘东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更是研究东瓯古老民俗的重要史料。

(选自温州日报,有删减)

(1) “故乡的民情风俗,是琦君一道道情感的风景线,也是一幅幅瑰丽的东瓯民俗画卷”,请结合以上两篇文章,概括琦君故乡的民俗活动。

民俗活动

元宵节

展花灯、①、②

婚宴

请辞嫁、③

中秋节

吃“月光饼”、④

(2) 甲文标题叫“灯景旧情怀”,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谈谈甲文标题的作用。
(3) 两篇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味。请参考甲文a句的批注示例,从语言赏析的角度对乙文的b句进行批注

句子

批注

a. 我把鼓子灯挂在树上,在人丛里挤来挤去找小朋友玩。

批注:本句“挤来挤去”这一动词体现了“我”当时的欢欣雀跃,富有童趣。与后文“躲到大人身后面,从人缝里看大龙”形成对比,写出了又胆小害怕、充满好奇的心理,富有幽默感。同时也侧面表现了灯节的热闹场景,及对“我”的吸引力之大。

b.嫁女儿当晚的酒席,称作“请辞嫁”,是做女儿的最后一顿在娘家吃饭。所以 批注:

酒菜丰富,而且有一道菜必定是母亲亲手做的。做母亲的为女儿做这道莱,一边抹眼泪,一边嘴里念念有词,说的都是“早生贵子”“五世其昌”等吉利话……

批注:

(4) 结合【甲】【乙】两文与“资料链接”,谈谈琦君和鲁迅所传达的“旧情怀”有何异同。

【资料链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社戏》

现代文阅读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