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川幕府统治末期的物价变化

1853年培里率军舰闯入江户湾

材料二:明治天皇政府建立后,废除处于割据状态的藩国,设置都、道、府、县,把地方置于中央的直接管理之下。1871年,政府派遣要员出访欧美,所到之处看到“黑烟弥漫,无不设大小工厂”,决定以欧美为榜样。政府成立伊始,就确定了“国民皆学”的方针,短短数年内就兴办了26000所小学,一批大学也纷纷开办。

材料三:明治维新后,日本推行了一系列发展工业的措施。1870年12月成立的工部省首先接管了幕府和各藩经营的矿山和工场,创办了官营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并且兴建铁路……为了加速工业化的进程,政府在1880年下令把官营企业转让给与政府有密切联系的、享有特权的大资本家。

——摘编自刘祚昌等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日本社会面临的危机。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工业化的特点。
(4)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
【考点】
日本明治维新;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川政权控制全国可耕地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天皇只能从幕府得到的财政收入中获取一部分,维持日常用度。绝大多数的农民,包括无地的佃农以及小规模的地主,供养了占人口百分之六的贵族。……德川幕府强迫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离境,仅仅留下对传教从未感兴趣的荷兰人,此后荷兰人成为得到通商许可的唯一欧洲人,不过通商也仅限于长崎港的岛屿上并受到严格的限制。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一广兴会议,万事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盛行经纶;

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毋使人心倦怠;

四破除旧来之陋习,一本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

——摘编自明治政府颁布的《五条誓文》

材料三地理上的分隔使日本商人阶级拥有更大的自治权和更强的经济实力,在西方入侵的紧要关头迅速扩大了它的势力。日本军人处在社会的最高层,是更容易受到西方军事技术影响并作出迅速反应的统治阶层。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前的日本社会状况及后来采取的对外措施。
(2)  结合《五条誓文》,分析明治维新的影响。
(3)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的观点并结合史实予以评析。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著名学者张维为认为,为什么西方老是读不懂中国,从根本上讲,是意识形态的偏见和欧洲中心论的视角,使西方无法理解一个在数千年没有中断的伟大文明基础上形成的现代国家。

材料一   所谓“民族国家”,在西方政治话语中几乎就等同于“现代国家”。18——19世纪期间,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政治运动在欧洲兴起,“民族国家”亦随之兴起。欧洲最早形成的“民族国家”可以说是法国。在亚洲,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也形成了“民族国家”,加入欧洲列强,并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击败了作为传统国家的中国。

材料二   1895年甲午战争的惨败,给中国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耻辱……中国面临的不是强与弱,而是更严峻的存与亡的问题了。朝野上下发出了“保国保种”的呼声。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又进一步道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梁启超于1902年首先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所有民族从千百年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大融合的结果。汉、满、蒙、回、藏等民族融为一家,形成了多元混合的统一大民族。后来孙中山等革命派也接受了梁启超关于“中华民族”的观点。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最早形成“民族国家”的原因,并指出日本明治维新的局限。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