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在贫困救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礼记·礼运篇》所谓“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中国传统社会救济理念的一种经典表述。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在两宋,社会互助观念业已产生。社会互助始于宗族,这是以范仲淹的义庄为滥觞。清朝汪志伊在《荒政辑要》中将贫困者分为极贫、次贫,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

——摘编自岳宗福、杨树标《近代中国社会救济的理念嬗变与立法诉求》

材料二:(宋朝)救荒之法不一,而大致有五:常平以赈粜(卖出),义仓以赈济,不足则劝分于有力之家,又遏籴(买入)有禁,抑价有禁。

——(宋)董煟《救荒活民书》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特点,并分析实行社会救济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分析宋朝社会救济的内容。
【考点】
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常平仓

“常平仓”是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西汉汉宣帝五凤四年“耿寿昌请于边郡皆筑仓,谷贱时增价而籴,贵时减价而粜,名日常平仓”。自西汉以来,我国“常平仓”制度时断时续并一直延续下来直到近代。

我接任农业部长(1933年)后,在最快的时间内敦促国会通过立法,把中国古代农业政治家的实践——“常平仓”引入美国农业立法中。由于实施了“常平仓”计划,在1939年欧洲大战爆发时,美国已经储存了4亿浦式耳(计量单位)的玉米和大约2亿浦式耳小麦的额外储备。以上存放在美国“常平仓”中的巨额额外储备为美国人民提供了食物准备,其重要性不但对美国人民,而且对于交战中的盟国都是决定性的。

——美国副总统亨利·A·华莱士1944年访问中国期间的演讲内容(节选自唯明:《华莱士在华言论集》)

我们不仅仅考虑国会面前的各种具体的“常平仓”建议,而且还从更综合的方面探讨储备基本商品,保证我们经济稳定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一般可能性问题。

——译自美国现代证券分析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1937年著作《储备与稳定》

常平仓制度本质上是长远的政府干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的一套措施,会严重牺牲纳税人、可能还有消费者的利益。

——译自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戴维斯1938年论文《“常平仓”经济学》

(1)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美国各界对“常平仓”制度的评价
(2) 谈谈“常平仓”制度为当代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哪些智慧。
材料分析题 普通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早在《周礼》中已有记载。历代保障措施据内容分类:第一类是古代灾害性社会救济,反映在“荒政”中;第二类是古代日常贫困社会救济;第三类是古代养老保障;第四类是古代医疗保障;第五类是古代军人优抚保障;第六类是其他社会保障;第七类是失业保障。……社会保障与基层社会控制相关联,如传统户籍制度在中国被赋予了身份,财产和福利认证功能,汉代“编户齐民”的灾民可享有赋税减收免权,清代审户是核实灾民户口,登记贫国户,划分等级,以备赈济,审户后发给赈票,作为领赈依据。可以有效防止冒领赈灾物资现象,防止官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摘编自王文素《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研究》
材料二: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以行政救济和收容来缓解圈地运动引发的贫困等问题。1723年,英国在各教会区设立济贫院。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由放任理论认为对贫困劳工不宜帮扶过多,因而1834年议会通过新济贫法,迫使多数贫民走上工作岗位。……由于经济危机与二战的打击,英国越发走向“贫困之路”。1942年,英国颁布《贝弗里奇报告》,指出摆脱“贫困之路”方案,通过社会保险并根据家庭需要进行双重收入再分配;并着力形成一个以凯恩斯思想为指导的福利体系。1946年《国民保险法》和1948年《国民救助法》通过后,英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但英国的贫困问题仍持续恶化。 
——摘编自杨敏《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演变与启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英国重视贫困治理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如明代林希元《荒政丛言》提出“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贷”……宋代以前,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如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除此之外,宋代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并设立“纳粟补官”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宋代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

——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光绪初年以前,民间灾赈几乎都是局限于本地,即由灾区本地的绅富教济本地的贫民。光绪初年,陕西、河南爆发了历史罕见的大旱灾,从187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879年,历时三年,蔓延陕西、直隶、山东等省,并波及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江西东部、四川北部。面对大量涌入的灾民,在西方传教士救济灾民的刺激下,江南士绅开始了跨地域的长期、大规模、有组织的“义赈”活动。李金镛、谢家福等著名的社会救济人士,成立协赈公所、赈局等救济机构,在山东、苏淞、河南、山西各地开展救济,并在《申报》刊登募捐公告,绘制了《河南奇荒血泪图》进行宣传,号召全社会参与救济。

——摘编自余新忠《遗失的传统:明清时期的民间社会救济》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政策的特点。
(2) 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近代救助与古代社会救助相比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