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东方出发,人们在亚洲所遇到的第一批人就是印度民族、赛里斯人和斯基泰人。赛里斯人住在临近东海岸的中,而印度人和斯基泰人却栖身于边缘地带……赛里斯人是一个充满正义的民族,由于其贸易方式奇特而十分出名,这种方式就是将商品放在偏僻的地方,买客于他们不在场时才来取货。

    ——古罗马地理学家梅拉(?年—45年)《世界志》

材料二:人们在那里所遇到的第一批人是赛里斯人,这一民族以他们森林里所产的羊毛而名震遐迩。他们向树木喷水而冲刷下树叶上的白色绒毛,然后再由他们的妻室来完成纺线和织布这两道工序。由于在遥远的地区有人完成了如此复杂的劳动,罗马的贵妇们才能够穿上透明的衣衫而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中。

    ——古罗马博物学家老普林尼(23年—79年)《自然史》

材料三:赛里斯人平和度日,不持兵器,永无战争。性情安静沉默,不扰邻国。气候温和,空气清洁,舒适卫生。天空不常见云,无烈风。森林甚多,人行其中,仰不见天……赛里斯人习惯俭朴,喜安静读书以度日,不喜多与人交游……物产丰富,无求于他人。虽随时愿将货物售于他人,然绝不自他人有所购买也。

   ——希腊史学家马塞里努斯(公元4世纪后半期)

(1)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归纳古希腊罗马学者从哪些方面描述“赛里斯”,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作者可能记录了古代中国的哪些史实(任意两条)
(2) 请从史料辨析的角度,简要评析上述史料的价值。
【考点】
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发展历程;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的伊沃尔加城址和墓地体现的是漠北地区的匈奴文化。考古人员在该墓地除发掘出大量反映匈奴游牧文化特征的器物外,还发现了五片大致可复原的铜镜残片,包括草叶纹镜残片、云雷纹地连弧纹镜残片、凤鸟或四叶纹镜残片、星云镜或草叶纹镜的外缘残片等,这些都是中原汉代铜镜的代表性图案。在伊沃尔加墓地出土的四枚五铢钱具有汉武帝时期五铢钱的特征。

材料二   陕西神木县大保当镇的东汉画像石墓葬群,位于古长城的北侧。大保当镇是汉人和南匈奴人交错居住的地区。从出土器物和画像石来看,该地的墓葬具有草原文化的突出特征,如大部分墓葬中都有狩猎的画面。大保当汉墓大致可分为六个区,每个分区应是一个单独的家族墓地。墓中发现的随葬器物有陶制的博山炉、灯、虎子等汉式生活用具,以及陶罐、陶壶、陶鼎、陶仓、陶灶、陶鸡、陶鸭等反映汉式生活方式的模型。墓中出土的钱币有250余枚,包括少数“半两”钱、“货泉”、“大泉五十”和大量的“五铢”钱。从衣饰看,大保当墓地既出土了中原冠带的带钩,也出土了北方民族常见的带扣、饰牌等物。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莉《考古学视野下两汉时期民族文化融合》

(1) 指出材料一、二两处考古遗址所反映的共同的文化特征。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处考古文化具有相似性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两处考古文化差异性的因素。
材料分析题 普通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汉使至滇,“滇王尝羌乃留”。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滇王离难西南夷,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此后,滇王和滇的事迹就不再见于历史文献记载了。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

材料二 “后二十三岁,孝昭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益州廉头、姑缯民反,杀长吏。牂牁、谈指、同并”等二十四邑,凡三万余人皆反。遣水衡都尉发蜀郡、犍为奔命万余人击牂牁,大破之。后三岁,姑缯、叶榆复反……明年,复遣军正王平与大鸿胪田广明等并进,大破益州,斩首捕虏五万余级,获畜产十余万。”该事件之后,单从文献记载来看,从公元前122 年至公元前86年,滇国前后也不到40年,再往前、往后就模糊不清了。

——摘编自班固《汉书》等

材料三 滇国到底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呢? 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滇国至迟到战国中期已经建立。理由有三:第一,继续保持早期的大墓中心、小墓围绕大墓分布的格局,墓葬规模相差十分悬殊; 第二,财富高度集中,大墓中的随葬品占全部总和的60%以上; 第三,标志其权力、地位和象征财富的铜鼓和贮贝器等已经出现。据此,我们认为公元前5世纪中叶(相当于按中原地区的战国中期)在中国西南的云南滇池地区已经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滇国在滇池地区延续了300余年时间,而不是短短的几十年。

——引自蒋志龙《滇国探秘——石寨山文化的新发现》

(1) 根据三则材料所述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哪些历史结论?
(2) 通过三则材料对比,对滇国时间的存疑进行辨析并说明理由。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辨析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