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冯友兰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哲学简史》中说:“从先秦以来,中国人鲜明地区分‘中国’或‘华夏'与‘夷狄’,这当然是事实,但是这种区分是从文化上来强调的,不是从种族上来强调的。”而《春秋公羊传》记载了儒家论述“夷夏互变”的大量历史案例。可见,是夷狄还是华夏依据是否认同华夏礼乐文化而转移,正如韩愈在评价《春秋》时所说的一样:“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之进于中国者,则中国之。”正是这种依文化辨华夷的观念使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能够通过文化学习相互融合、凝聚。

——摘编自张刚《中国古代民族观与中华民族凝聚》

材料二:二十四史的民族史撰述,对于中国少数民族政权的认同意识做了具体反映,《史记》的“十二本纪”分别记述了五帝、夏、商、周、秦国、秦朝、项羽、刘邦、吕后、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的历史,由此构建起了华夏民族的政治统绪。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六国政权普遍认可《史记》编排的这一政治统绪。《晋书》中的《刘元海载记》记述了匈奴人刘渊认同自.已为刘汉后裔,所建政权以“汉”为号。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六国政权总体来说都非常重视汲取汉族先进文明制度,统治者都非常热心儒学,如北魏孝文帝就以汉化改革著称,对儒家道统极为认同,自觉捍卫华夏道统。

——摘编自汪高鑫《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的民族观。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以何角度进行华夏认同?并说明这种民族认同的历史影响。
【考点】
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孔子的教育对象限定在“中人”这个层次,虽然他说的中人是社会上大部分人,据北孔子的弟子先后累计达3000多人,但是相对墨子来说,教育对象的范围仍然狭窄得多。墨子的教育机会均等思想使得其教育对象大大扩大,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因此,每个人都可以成义受教育者。墨子和墨家私学曾经兴盛一时,其私学“徒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周礼”,他要培养的从政君子是有道德、有文化的人才,既要德才兼备,又要能文能武,为此,他有选择地安排了教学内容。孔子非常重视对弟子的道德教育……孔子对其弟子不强调掌握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他从根本上反对弟子学习生产劳动技术,因此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培养“兼士”或“贤士”是墨子的教育目的。关于兼士或贤士,墨子曾提出三条具体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道德的要求、思维辩论的要求和知识技能的要求。这一教育目的是由其“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决定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实现这一理想的人。墨子的教育内容中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科学和技术知识,包括生产和军事科学知识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墨家的自然科学教育有很高的造诣,涉及数学、光学、声学、力学以及心理学等很多方面,而这些在孔子看来是“小人”要做的事,是从政君子不耻学习的内容。

——摘编自陈巧妹《为道为器——孔子和墨子的教育思想之比较》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孔子和墨子的教育主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教育主张产生的原因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材料分析题 普通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以"仁"为核心,主张“为政以德"。《论语》记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孔子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又主张统治者“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孟子将孔子的仁爱理论发展为“仁政”的政治统治理念,主张将礼乐教化渗透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认为统治者要在纷争的战乱中取得胜利,不能单纯地凭借武力征讨,最关键的是实现民心的归向和支持。统治者要想获得民心,则必使百姓有“恒产”。孟子提出了“大农业”的概念,将林、牧、副、渔都纳入民生的范畴进行综合发展。

材料二   管子将人民对粮食的依赖性上升到国家的层面,统治者要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统治的巩固,那么就必须保证人民无口腹之忧。管子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将土壤及其产物分为九十种,建议当地生产者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商鞅大力实施其“农战”思想。在他看来,国家之强弱的关键在于粮食的多寡。商鞅将农业和战争紧密结合,以农养战,以战促农,把全国大部分劳动力都束缚在土地上,使其成为耕作者,从事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农民平时生产,战时则从戎打仗。为配合“农战”的顺利推行,他还提出限制人口流动,限制士大夫所养食客数量。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向德富、赵川《先秦儒法两家重农思想之比较》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和法家重农思想形成的背景并分别概括其主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家重农思想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