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的层次
许家祥
ㅤㅤ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知人不易,自知更不易,芸芸众生中,真正有自知之明者,属凤毛麟角。
ㅤㅤ②有作家说:“人能有自知之明者不多,而且,有自知之明者大多集中在一流人物中。二三流的人,要是有自知之明,也不至于常在二三流,早有跻身一流的机会了。”受此启发,我以为自知是有层次的,自知的层次决定了人物层次。犹如一座塔,塔顶是“一流人物”,塔身是“二三流人物”,底层是“不入流人物”。
ㅤㅤ③从实际情况看,“二三流人物”多是半桶水——晃得很。他们“自知不明”,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身高像珠穆朗玛峰,海拔8800多米;自己的相貌如同潘安再世,帅呆了酷毙了;自己的才华比唐伯虎还唐伯虎,才高八斗,满腹经纶。浑身上下全是亮点,无所不通,无所不晓,无所不能,伟大得不得了。到处海阔天空,侃侃而谈,诲人不倦,自吹自擂,自鸣得意。殊不知,他所炫耀的东西,正是他的短处。如果不炫耀,还有半桶水,一炫耀、一晃荡,水洒出去,桶空了。
ㅤㅤ④“半桶水”为何晃荡?一个人看待事物,要从多角度去观察,否则不仅看不到真相,还可能误导自己的判断。比如《笑林广记》中说,一个聋子看到别人放爆竹,他好奇为什么一卷纸说散就散了呢。这就是观察失去了听觉这个维度的后果。一些“第二、三层次”的人在认识自己时,也缺乏“听觉”,缺乏多元思维。
ㅤㅤ⑤大文豪苏东坡写庐山的诗句极富哲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些“第二、三层次”的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主要原因,就和身在庐山反而看不清庐山真面目是一个道理。要知道自己的真面目,必须跳到自我的小圈子之外,站在旁观者的立场来客观分析和评价自己。
ㅤㅤ⑥庄子说得好:“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的的确确,一些人的智慧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不能看到自己的睫毛。①。经常昏昏然,飘飘然,忘乎所以,看不到问题,摆不正位置。
ㅤㅤ⑦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能吃几碗干饭,才有自知之明。季羡林、钱锺书这样的大师知道自己的分量,从来不称自己为大师,可大家公认他们是第一层次的人。反倒是“第二、三层次”的人称不准自己,总认为自己伟大,喜欢自称“专家”,戴着大师的帽子到处晃悠。
ㅤㅤ⑧空虚的麦秆指向天空,饱满的稻谷却会垂向大地。②。李白是“诗仙”,但他从不以“诗仙”自居。他想在黄鹤楼题首诗,然而看见崔颢所题的《黄鹤楼》后,就认为“眼前有景道不得”,自己再写也及不上崔颢的这首诗。他深知自己的诗在整体上是一流的,但也不是每一首都是一流,真正的“大明白”啊!
ㅤㅤ⑨③。有自知之明是大智慧,“大多集中在一流人物中”。从此角度看,想知道一个人的水平如何、层次多高,只需看他有没有自知之明就够了。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2年第5期,有删改)
A人贵有自知之明,贵者,难也,少也。
B能真真切切地看清别人,却不能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
C真正怀揣金刚钻的人,即使他自己不说,我们也能看得到。
①
②
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