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农为经,经商为纬,本末毕赅(注:赅即完备),是即强兵富国之先声,治国平天下之枢纽。……有利于农田者无不兴,有害于农田者无不除。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规定:一、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用下列三中方法分配之: (一) 分配农民个别耕种;(二)分配农民共同耕种;……三、分配土地之后,除老幼疾病没有耕种能力及服务公众勤劳者以外,其余人均须强制劳动。

——节选自1927年《井冈山土地法》.

材料三:……废除封建半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的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统一平均分配;

——节选自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材料四:“1982-1986年中共中央五个一号文件,谱写中国改革进程的五个辉煌篇章。这五个一号文件,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指导中国农村改革的一系列重大决策。”

(1) 材料一中的“以农为经”体现了孙中山的什么思想?
(2) 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有关史实,简述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通过解决中国农民的土地问题来推动中国革命的胜利。
(3) 结合材料四,说明上世纪80年代,党与政府在农村经济体制上的改革举措及其意义。
(4) 综合上述材料信息,给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带来怎样的启示?
【考点】
辛亥革命; 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 解放战争;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土地问题一直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是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摘自《同盟会宣言》

材料三: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抗战爆发以后,为了团结更多的人参加抗战,中国共产党调整了土地政策……正式将减租减息作为抗战时期解决农村问题的基本政策  ——摘自《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1937—1945》

材料四:亿万获得土地、粮食、房屋的农民,以“保田参军”为口号,踊跃加入解放军。……粮食、棉布、军鞋等各种物资源源输入军队。蒋家王朝在大陆生存的最后一个机会,就这样在暴风骤雨般的土地改革之下化成了泡影。 ——摘自《北京日报•土改风暴》

(1) 材料一文件是中国近代哪次运动颁布的文件,并说说该文件颁布的历史意义
(2) 材料二体现的是谁提出解决中国土地问题什么主张?
(3) 根据材料三,概述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4) 当时的农民获得土地、粮食、房屋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并根据材料指出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胜利之间的联系。
(5) 结合上述材料,从土地政策的变迁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材料分析题 普通
2. 穿越历史风烟,追忆时代现场,高举革命旗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武昌首义】

从1904年科学补习所成立开始,湖北革命党人先后建立了日知会、湖北军队同盟会、文学社等革命团体……到1911年7月,在总数1.5万人的湖北武汉新军中,有组织的革命党人近2000人,经联系而同情革命的达4000余人。

——摘编自王先明《中国近代史(1840—1949)》

【民国初创】

孙中山先生生平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主要大事

1894年

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1895年

密谋广州起义

1905年

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906年

赴东南亚各地募集革命经费,成立同盟会支部

1907年

策划、参加广西起义(镇南关起义)

1911年

(武昌起义时)在海外奔走,为起义筹募经费

1912年

孙中山被选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

【辛亥绩业】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断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据1912年3月5日《时报》刊载的文章《新陈代谢》

(1) 根据材料,概括武昌爆发辛亥革命“首义”的条件。
(2) 根据材料,概述孙中山为何能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捕音乐之影,印时代之风。

[盛世]

唐贞观时期,形成了燕乐、龟兹乐、疏勒乐等十部乐,其中唐燕乐传入日本后,日本人将其改良为管弦与舞乐两种形式。唐朝还设立太常寺、大乐署等机构专管乐舞。

——摘编自张小梅 《唐代中日音乐文化交流史专题研究》等

[改良]

辛亥革命时期,广大有识之士积极倡导音乐改良。当时新音乐的主要形态是学堂乐歌。学堂乐歌伴随着学校音乐教育兴起,起初多以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用中国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供学生集体咏唱。学堂乐歌的代表作有《何日醒》、《勉女权》、《缠足苦》等。

——摘编自冯春玲、冯长春《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滥觞》等

[革命]

1964年国庆出演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中国人民谋求解放的历史缩影。部分表演曲目如下:

①《会师歌》②《遵义城头霞光闪》③《秋收起义》

④《欢庆解放》⑤《百万雄师过大江》⑥《井冈山会师》

(1) 根据材料,概括唐朝音乐文化的特点。
(2) 根据材料,说明辛亥革命时期音乐改良的意义。
(3) 音乐记录了时代的变化。请完成下列主持稿。                                        

第1场主题:星火燎原

主持人甲:听,南昌起义的枪声,响起了第一声春雷。

主持人乙:看,武装起义的风暴,震动了大江南北。

主持人甲:开展土地革命,是光辉的毛泽东思想的伟大革命实践。

主持人乙:接下来,请欣赏。(填曲目序号)

第2场主题:

主持人甲:革命正在胜利前进,工农武装正在蓬勃发展。

主持人乙:“左”的错误,却把革命的航船引入了歧路。

主持人甲:在这最危急的时刻,《遵义城头霞光闪》,驱散重重迷雾。

主持人乙:一首《会师歌》,唱响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