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一个国家的英雄基因就这样生生不息

①这几天一直被英雄的故事感动着。“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句话在平常听起来像鸡汤,这时候才知道,“负重前行”有时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我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这句话平日里听起来似乎很矫情,这时候才知道,有人不仅把这种“清澈的爱”写在日记里,更用血肉和生命去践行。那张开的双臂,那些行走的界碑,让我们热泪盈眶。

②从传统媒体到社交网络,大家这几天都沉浸在对戍边英雄的致敬、痛惜和关心中。人们痛心于他们为国捐驱,“他们是为我而死”——这句被顶上“热搜”的话,代表了很多年轻人对英雄的告白。我们骄傲于他们以一敌十、不辱使命,愤怒于个别败类侮辱祖国的英雄。人们关心英雄团长祁发宝的最新消息,这种对英雄的致敬,表达的是这个社会对英雄的珍惜和珍爱。特别是年轻人,“90后”、“00后”,他们虽然生长在岁月静好的和平与阳光下,似乎很少感受到惊涛骇浪,平常也很少谈到英雄,但他们从来没有失去对英雄的敬意,没有失去对成为英雄的追求。

③常有人感慨,这一代青年中有不少人只知道追娱乐明星,不珍惜祖国的英雄,“热搜”上多是娱乐话题。但这几天,年轻人通过“‘热搜’前十都关注英雄”,表明自己对英雄的态度,表达了一代人的英雄观。这不是对英雄无感的一代,他们的内心从来没有失去对英雄的崇拜。平时的娱乐,平时的‘小确幸’,平时的风花雪月,跟在这种时候把这样守护国家安全、守护岁月静好的英雄捧在手心,一点儿都不矛盾。实际上,英雄们的努力,正是为了能让普通人去享受自己的‘小确幸’式的生活。

④这几天,很多年轻人都在微信朋友图转发很多年前那篇脍炙人口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不仅在转发,更是在内心吟唱,一边吟唱,一边向今天那些最可爱的人致敬。那篇文章曾激励了一代人,今天的英雄续写英雄故事,继续激励着新一代年轻人。年轻人的内心是广阔的,而这广阔胸怀的最高位置,永远为这样的英雄而留,求远放着这样的英雄。这种对祖国、对英雄清澈的爱,不只是崇拜英雄,更是想在关键想在关键时候也成为这样的英雄。

⑤我们国家不缺英雄,也不缺对英雄的敬重和珍惜,这是强国一代的精神之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英雄基因,就这样,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摘自《读者》)

(1) 下面对本文论述的中心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英雄的故事感动着我们,所以要代代相传。 B. 我们敬重和珍惜英雄,所以我们国家不缺英雄。 C. 英雄都是用血肉和生命铸就的,我们要向英雄致敬,并成为英雄。 D. 我们国家不缺英雄以及对英雄的敬重和珍惜,因此英雄基因生生不息。
(2) 下列例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我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这些话无不说明有人用血肉和生命去践行“清澈的爱”。 B. 年轻人转发《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为了在关键时候放弃享受自己‘小确幸’式的生活,成为英雄。 C. “90后”、“00后”,虽然会追娱乐明星,但是从来也没有失去对英雄的敬意,没有失去对成为英雄的追求。 D. 年轻人通过“热搜”前十都关注英雄,表达他们对英雄的敬重和崇拜。
【考点】
中心论点;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①林语堂曾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可以使人增长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即“开茅塞,除鄙见”,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品读经典可以养成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走向宁静、从浅陋走向优雅。总之,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②何谓经典?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他认为,古代圣贤所述所作的就是经典。这个解释有些道理。圣贤的思想往往能够洞穿古今,必然是经典。但问题又来了,圣贤何以成为圣贤?实际上,还是靠其著述留存后世,为后人所接受、认可、推崇。有学者曾总结过经典的特性:传世性、权威性、耐读性、累积性。可以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其蕴含的思想精髓能触及人们的心灵。它们代表着时代精神,能够穿越时空、启迪后人。因而,经典是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价值的书籍。

    ③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A又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历来为共产党人所推崇,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

    ④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B《史记》中荆轲刺秦王,一番悲壮,一幕惊险。从《史记》中可以看出,作者司马迁的追求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将失败的英雄项羽列入“本纪”,为匈奴作列传,还专辟《货殖列传》记录那些在当时为世人所不屑的商人。品读这部历史经典,我们可以读出并且学习司马迁的大气魄、大胸怀。

    ⑤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美景也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让人感到清新、舒旷,意境悠长。阅读叙事文学作品,就如同步入历史人物长廊: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让人感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令人叹奇,梁山泊一百单八好汉的忠义令人回肠荡气,等等。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书写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C又如,一部《红楼梦》通过对贾家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大厦将倾的历史趋势。

    ⑥品读经典未必能让人学会一项生存技能,但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D经典蕴含的深刻哲思、美妙文辞,给人带来的并非单一的启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礼、心胸变得开阔、见识更加高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2) 文章开头引用林语堂的话,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是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 B. 引出中心论点 C. 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D. 激发阅读兴趣
(3) 文章第③段说:“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请简要回答。
(4) 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 下面这句话放在文中ABCD哪一处最为合适?请简述理由。

孔子所强调的“仁者爱人”,一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青年修身当如玉

①“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习近平总书记以玉作比青年,对青年寄予厚望。管仲曾将玉的美好品质归纳为五德:“润泽宽厚,仁也;表里一致,义也;音舒声韵,智也;硬折不挠,勇也;白净无瑕,洁也。”欣逢盛世,青年修身当如玉。

②修好“仁”德,崇德向善。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将仁看作最高道德准则,以互存、互助、互爱之心,求得“爱人”二字;孟子又将其提升到仁政层面,描绘了一幅利民、富民、保民、爱民的理想图景。青年人修好“仁”德,就要找回传统美德,守护那些最朴素的常识,明是非,清方向,对良知报以温情和敬意,把明辨善恶的第一粒扣子扣好。

③修好“义”德,坦然平和。孔子主张“君子喻于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从正反两面强调君子不能见利忘义。青年人修好“义”德,就要处理好物质利益与道德价值、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物质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关系,始终坚持“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原则,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

④修好“智”德,知行合一。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是古人对“智”的深刻认知。青年人修好“智”德,就要在实践中感受知识的温度、检验知识的精度、拓展知识的深度,这样对世界的认识才能得到升华与回归,才能把握住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达到知行相长的境界。

⑤修好“勇”德,从容自信。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坚定自励。青年人修好“勇”德,就要克服浮躁之气,避免急功近利,做到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如玉般坚忍顽强,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闭上眼来坚持,沉下心来笃定,挺起胸来自信。

⑥修好“洁”德,洁身自好。“物洗则洁,心洗则清。”青年人修好“洁”德,就要初心不改,干干净净做人,明明白白做事,修炼出“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把“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诺言擦得更加清亮。

⑦玉之五德,如水,润泽青年的心田;如光,照亮青年的修身之路!值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青年应践此五德,敦品励行,笃行不怠。

(原文有改动)

(1) 找出选文的中心论点,写在答题卡上。
(2) 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3) 下面事例可以放在选文第⑤段还是第⑥段中?请阐明理由。

2017年,曹原在攻读博士时发现,将两层石墨烯堆成微妙角度,便会发生神奇的超导效应。当时,他的这一推测被无数物理学家质疑。面对质疑,曹原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勇敢坚持自己的判断。他蹲守实验室,反复实验,在历经多次失败后,成功完成石墨烯的“超导电实验”,破解了困扰全世界物理学界多年的难题。

(4) 读完选文,结合选文第②段内容,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在“修好‘仁’德”方面应如何做。
现代文阅读 困难
3. 阅读《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回答下面小题。

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

朱万曙

①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未来,要让每个中国人都对中华文化有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而将文化自信厚植于每个人的心里。

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正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那么,如何才能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

③首先,要知晓文化,中国地大物博,各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树立文化自信要以知晓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例如,许多人从课本和老师那里知道了安徽省全椒县有个创作了《儒林外史》的吴敬梓,却不知道全椒县还有个薛时雨,薛时雨的作品因为没有进入课本和课堂而不为人知,薛时雨既是一位官员,还是一位诗人,写了不少诗词,有《藤花馆诗删》留存于世,类似薛时雨这样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留存的作品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了解、盘点。事实上,还有很多文化内容,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都需要我们去认真了解,摸清家底,只有知晓中华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化自信才会更有底气。

④其次,要挖掘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们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只是建立在已经发现、知晓的文化遗产基础之上的,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未被发现,现在,我们对思想史的认识主要依据的是历代思想家留存的著作,但民间也留存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

⑤它们呈现了思想史的另外一面,需要深入挖掘。2008年,云南发现了彝族文字的旧抄本《董永记》,它在情节上与汉语唱本有一定区别,对于研究彝族伦理具有一定意义,类似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只有做好文化挖掘工作,中华文化的丰富性才能得到充分彰显。

⑥最后,要研究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方针,也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必然途径。当下,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视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挖掘,出版了不少丛书、全集等。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断性发展,更好树立文化自信。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 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 下面两则材料,哪则更适合用作第④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①甲骨文和简帛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虽然已经发现和收集了不少,还有埋在地下、尚未被发掘的。

②史铁生从困境中找出生命的精彩,他用手中的笔,写出智慧的文字,成为我们心中的一盏明灯。

(4) 三年的语文学习生活,让我们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请依照示例举出一个能体现文化自信的例子。

示例:学习杜甫的《望岳》,我不仅跟随诗人领略了泰山的雄伟阔大,还感悟到了唐诗中传递出的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现代文阅读 困难